萧山车管所周日上班吗:从必然劳动到自由劳动的历史飞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13:55:58
从必然劳动到自由劳动的历史飞跃 北方工业大学  赵丁琪 2011年01月25日10:44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从必然劳动到自由劳动的历史飞跃--中国共产党新闻
【字号 大 中 小】 打印 留言 社区 网摘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提出了“劳动成为人的第一需要”的概念,这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基础。但是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看到的现实是劳动不仅不是人的第一需要,而且是给人带来痛苦、折磨的苦役,仅仅是人为了谋生而不得不去做的事情。因此,劳动如何成为人的第一需要是马克思主义者必须回答的一个问题。劳动形态是一个历史范畴,不同社会形态下的劳动具有不同的性质和内涵,本文试图从劳动和人的本质出发,探讨劳动发展的历史过程,辨析马克思“劳动成为人的第一需要”的真实内涵。

  一 必然劳动和自由劳动

  1.劳动的双重属性

  劳动内在地包含手段与目的的双重属性。人首先是一种自然界的存在物,对于人来说,首先得吃、穿、生存,然后才能从事其他活动。劳动是是人和自然之间进行物质变换和能量变换、维持人类生存所必需的手段,“劳动过程就我们在上面把它描述为它的简单的抽象的要素来说,是制造使用价值的有目的的活动,是为了人类的需要而占有自然物,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一般条件,是人类生活的永恒的自然条件”①。如果停止劳动,人类社会很快就会灭亡,从这个角度说,外在的必然性逼迫人不得不去劳动,这是劳动的“功利性”“谋生性”。另一方面,人是一种对象化存在物,人只有在将主体对象化后才能在对象中直观自身;劳动是将人内在的体力、智力对象化的过程,劳动的进行和成功使人确证到自己的本质力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劳动本身就是人的本质需要,是人生存的目的,是人的自我实现、自我创造、自我升华,马克思说:“我的劳动是自由的生命表现,因此是生活的乐趣。”②所以,劳动既是人生存的手段,也是目的。

  2.必然劳动和自由劳动

  劳动的双重属性的外在表现形式就是必然劳动和自由劳动的划分。马尔库塞认为,人类历史此在的世界被分为两个领域,第一个领域是一切必要的领域和可供支配的对象世界,离开了这一领域,人类的发生创造将无由可能,这个领域即是进行必然劳动的领域即必然王国;第二领域是非纯必要性的领域,这是人类此在目的和理想实现的领域,它摆脱了外在功利性、谋生性,只是作为目的本身和自我实现的劳动,这就是自由劳动。马克思说:“自由王国只是在由必需和外在目的规定要做的劳动终止的地方才开始。”③

  我们可以从当代社会的一些现象来理解必然劳动与自由劳动。对于职业渔夫来说,打渔是渔夫赖以生存的手段,如果不去打渔,那么渔夫就无法生存,因此这项劳动对于渔夫来说是不得不去做的必然劳动;而对另一些不以打渔为职业的人来说,在闲暇时间可能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做去河湖钓鱼,这也是一种劳动,但这种劳动没有外在的目的性,而仅仅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爱好兴趣本身,所以这种劳动就是一种自由劳动。因此,是否具有外在的目的性、功利性是划分必然劳动和自由劳动的标准。

  二 自由劳动的特征

  1.自由劳动是消除了外在目的性的自主劳动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扬弃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异化”理论,提出了“异化劳动”的概念。马克思认为,动物的活动只是一种本能驱使下的活动‘“动物和自己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④,而人则把自己的生命活动变成自己意志和意识的对象。因此,人的活动可以与自己的意志同一,也可以反对自己的意志,这是自由的前提,也是异化劳动的前提。在人类社会早期的时候,人的意识和意识对象化的劳动是直接同一的,劳动是自我生命意志的表现,人根据自己的意志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劳动,人是劳动过程的主人,是劳动的主体,这样的劳动就是自主劳动。在私有制产生之后,劳动发生了“异化”。异化劳动也可以用另一个词语来表述即是“他主劳动”,异化劳动的劳动者只是生产过程的被动的客体。

  在私有制比如说雇佣劳动之下,工人的活动作为劳动力出卖给了资本家,因此,工人的劳动不归工人所有,而归资本家所有;这样工人的自主劳动就表现为替他人劳动,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工人的劳动成为反对工人、折磨工人的力量。“外在的劳动,人在其中使自己外化的劳动,是一种自我牺牲、自我折磨的劳动”⑤。而折磨工人的外在力量——资本,归根到底是工人生产出来的死劳动,因此工人自己生产出了反对自己的力量,这就是异化劳动。马克思说:“关键不在于对象化,而在于异化,外化,外在化,在于不归工人所有,而归人格化的生产条件即资本所有。”

  异化劳动表现为四个方面:人与劳动产品的异化,与劳动过程的异化,人与人关系的异化,人与自己类本质的异化。异化劳动有三个特征:第一,异化劳动赖以产生的前提是生产资料私有制,从而异化劳动的成果即劳动产品以剩余产品的形式归生产资料所有者所有,劳动的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第二,从劳动过程来看,异化劳动是被异己力量强制的劳动;因此自主劳动活动表现为替他人劳动,同时还由于分工的日益细密,造成劳动者的畸形、片面的发展;第三,在生产关系上,异化劳动生产出了人和人之间对抗性的剥削关系,“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的直接结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⑥。
【1】 【2】 【3】 

从必然劳动到自由劳动的历史飞跃 (2) 北方工业大学  赵丁琪 2011年01月25日10:46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从必然劳动到自由劳动的历史飞跃 (2)--中国共产党新闻
【字号 大 中 小】 打印 留言 社区 网摘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在理论界通常有一种将“异化劳动”与“必然劳动”混同的倾向。事实上异化劳动与必然劳动并不是一个概念。必然劳动是劳动的自然属性,是人作为自然存在物的一种表现形式。而异化劳动只是必然劳动在私有制社会的一种表现形式,同时也必将伴随私有者的消灭而被消灭。是否具有外在的目的性是区分是否是必然劳动的标准,而异化劳动与非异化劳动的区别在于劳动是否被由劳动者自身创造出的异己的力量控制,即劳动者是劳动的主体还是客体。

  与异化劳动相对应的概念是自主劳动。自主劳动和自由劳动的区别在于,前者是劳动者自主进行的“自愿”的劳动,但仍服从外在的自然必然性,后者则是完全剥去了外在必然性外观的“自由”的劳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虽然提出了许多有重大意义的观点和理念,但终归是马克思早期还不成熟的一部著作。在这部著作里,马克思认为,人的类本质是一种“自由自觉的活动”。在人类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后,劳动发生了“异化”,变成了否定人的异化劳动,也即马克思认为人类在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之前,劳动是符合它的“类本质”的。但是,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历史我们发现,自由自觉的自由劳动作为劳动的“应然”,作为一种理想状态的劳动,在人类社会早期生产力不发达的情况下是根本不可能出现的。早期的“非异化”劳动也是一种在自然强制之下的不自由劳动,外在的必然性投射进了人的意志中,即使劳动过程由劳动者自主控制,意志的不自由决定了与意志同一的劳动也是不自由的。因此,早期“非异化劳动”区别于异化劳动之处并不在于前者是“自由劳动”,而是因为前者是“自主劳动”。“异化劳动”是对“自主劳动”的异化,而不是对“自由劳动”的异化。社会主义社会消灭异化劳动,实现的是“自主劳动”的复归,但仍是一种必然劳动,完全意义上的自由劳动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完全实现。但社会主义社会的自主劳动和原始社会的自主劳动又有本质的不同,这在后文会有分析。

  自由劳动是在自主劳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人的意志首先得拥有对自己劳动的控制权,然后才能在意志自由的条件下达到自由劳动。自由劳动是消灭了外在目的性的自主劳动。

  2自由劳动是生产性的自由活动

  人的生命活动时间可以划分为三种,第一是人的生理活动时间,即人吃饭、睡觉所花费的时间,第二是人为维持自身生存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生产时间,即必然劳动时间,第三是人完全按自己意愿的自由活动时间,即自由时间。简言之,自由时间就是人摆脱了外在必然性而完全按照自我意志活动的时间。

  人在自由时间按照自己意愿自由发挥自身体力、智力的活动就是自由活动。自由活动是一个历史范畴,是随着人逐渐摆脱自然的必然性即受动性、随着人的主体性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即人首先得有“意愿”,然后才有按自己“意愿”的自由活动,动物在进行必要的生存活动之外也会进行一些嬉戏等活动,但这只是在自然本能驱使下的活动,归根结底是一种自然必然性活动,根本谈不上“自由”。人类自身发展过程中逐渐从自然本能中挣脱出来,而将自身的活动成为自己意识的对象,由此才产生了人的自由与必然的区分。在人类社会早期的时候,当生产劳动还占去一个人除必要生理活动时间之外几乎全部的生命时间,也不存在自由活动。所以自由活动的产生有两个必要条件,即人的主体性和自由时间。

  自由劳动是自由活动的一部分,但不是所有的自由活动都是自由劳动。在当今社会,我们可以看到两种利用自由时间的方式,一种是非生产性的,比如游戏、娱乐等消遣活动,一种是生产性的,比如画画、写书、垂钓,或者利用闲暇时间为自身“充电”,前者只是消费性的自由活动,而后者在自由活动的同时,也生产出了人类生存、发展所需要的物质精神资料。而只有生产性的自由活动才称得上是自由劳动。

  马克思说:“时间实际上是人的积极存在,它不仅是人的生命的尺度,而且是人的发展的空间”。⑧ 摆脱了必然劳动的自由时间是自由劳动的前提。在社会分配给每个人的必然劳动时间大大减少的情况下,社会中的所有人人才能有充分的自由时间,从而有充分的时间、精力从事自由劳动,为自身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自由劳动本质上是一种生产性的自由活动。但在“必然劳动”和“自由劳动”对立的必然王国里,这种劳动因为其没有谋生性的外观,而只能被归结在“闲暇”的范畴中。随着共产主义社会必然劳动消除了其外在目的性的外观而成为自由劳动,原先作为“闲暇”的生产性自由活动也必将会伴随“必然劳动”和“自由劳动”对立的消失,而展现出其“劳动”的本真面目。
从必然劳动到自由劳动的历史飞跃 (3) 北方工业大学  赵丁琪 2011年01月25日10:46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从必然劳动到自由劳动的历史飞跃 (3)--中国共产党新闻
【字号 大 中 小】 打印 留言 社区 网摘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三 从必然劳动到自由劳动的历史飞跃

  1从自主劳动到异化劳动再到自主劳动——必然劳动的辩证发展历程

  在原始社会生产力不发达的情况下,原始人以氏族共同的生产资料从事生产劳动,所得劳动产品在氏族内部平均分配。原始人所从事的劳动是完全以自身生存为目的的必然劳动,但这种劳动并不是异化劳动。因为进行共同生产的原始人是自己生产过程的主人,劳动所得归集体所有,然后再由集体分配给个人,不存在某种劳动者生产出的外在的力量控制劳动过程、占有劳动者劳动产品的现象,而且原始人从事的劳动形式并不存在后来那种使人畸形、片面的分工,人还是全面丰富的人,尽管这种丰富是十分“原始”的丰富。因此原始社会的劳动是一种必然劳动,也是劳动者自己控制生产的自主劳动。

  随着生产力的逐步发展,私有制广泛的发展起来。由于剩余产品的逐渐增多,原先只能被杀掉的战俘,现在则由战胜者给予食物、住所而逼迫其为自己从事劳动,劳动所得归奴隶主所有,从事生产劳动的奴隶成为生产过程的被动的客体,这样,被外在力量强制、所得归异己所有的异化劳动就逐渐产生并发展起来,劳动作为人的目的消失了,而仅仅表现为维持肉体生存的手段,劳动的主体变为被动的客体,自主劳动表现为替他人劳动,“异化劳动把自主活动、自由活动贬低为手段,也就把人的类生活变成维持人的肉体生存的手段。”⑨这样的劳动对人来说是一种痛苦和折磨,并在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下达到顶峰。

  而资本主义社会由于其不可克服的自我矛盾,必将被联合起来的无产阶级所消灭,人类也将走出 “史前史”时期,进入一个自己掌控自己命运的崭新的发展阶段。无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之后,所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剥夺有产者”,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和社会生产的有计划调节。剥夺剥夺者也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所做的最后一件事情。在阶级消灭之后,国家失去了他的政治统治职能,而仅以社会管理者的面目出现。这时,作为“阶级统治的工具”意义上的国家就自行消亡。在社会主义社会,广大的劳动者享有最广泛、最充分的民主,劳动者是生产资料的主人,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以及产品如何分配都由劳动者集体决定。劳动者进行的劳动不是剥削者强制下的劳动,而是以充分的主人翁精神为社会生产必需的生存、发展资料的劳动,劳动活动和劳动者的意志同一,变为劳动者的主动自觉的活动,因而也失去了它“异化”的性质,变为主客体同一的自主劳动。

  在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阶段,按劳分配是全社会遵循的分配原则,按劳分配的含义是全体社会成员的劳动所得按照每个劳动者的劳动时间予以分配,每个人从社会中得到了恰好是他给予社会的。从这一点的可以看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劳动仍然带有很强的“功利性”即外在的目的性,劳动者进行劳动的一个重要动机是从社会中得到一定的生存发展资料,从这个角度上,社会主义是社会的劳动并没有超出必然劳动的范畴。

  但社会主义社会的劳动同私有制下的异化劳动、原始社会的自主劳动又有本质的不同,社会主义社会建立在扬弃异化劳动的基础之上,是一种经过否定之否定发展、具有更高内涵的自主劳动,人的劳动再次实现了和自我意志的同一,是在更高基础上的同一。这表现在:第一,人从事必然劳动的时间大大减少,一方面,资本主义时代迅速发展的生产力大大所缩短了人的必要劳动时间,另一方面,随着无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在资本主义社会游离于生产过程之外的不劳而获的食利者阶层和丧失了劳动权利的产业后备军得以普遍参加劳动,这样,分配在每个人身上的劳动时间将会大大减少,自由活动及自由劳动时间大大增加,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了必要的条件;第二,联合起来的人对生产过程进行合理化改造,“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进行人和自然之间必要的物质变换,这种改造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用全面发展的“自觉分工”取代使人畸形化、片面化的“自发分工”。简言之,原始社会是人在自然奴役之下的自主劳动,而社会主义社会的自主劳动则建立在自觉控制自然和社会的基础上。

  2.共产主义:必然劳动和自由劳动之间对立的扬弃

  在共产主义社会中,自由劳动是从两个向度产生出来的。首先,在人类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之后,随着“按劳分配”被“按需分配”所取代,人不必再去为从社会中获取一定的生存发展资料而去劳动,自主劳动的外在目的性消失了,而完全变为人的一种自由自觉的活动,“外在的目的失掉了单纯外在必然性的外观,被看作个人自己自我提出的目的,因而被看作自我实现,主体的物化,也就是实在的自由,——而这种自由见之于活动恰恰就是劳动”⑩,必然劳动转化成了自主劳动;另一方面,如上文所说,随着必然劳动和自由劳动对立的消失,原先归于“闲暇”的生产性自由活动也失去了它“闲暇”的外观,而展现出自由劳动的本来面目,人类从必然王国跨越进了自由王国。

  自由劳动并不意味着消灭了必然劳动,作为人满足人必要生存需求的必然劳动贯穿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关于这一点有两种错误看法,第一种是认为在共产主义社会仍然存在自由王国与必然王国的对立,人仍然得从全部活动时间中专门划出一部分来进行必然劳动,比如施密特认为马克思引以为目标的人类关系的改组“决不是去结束这两个生活领域的差别:即由‘外在目的’规定的生活领域和现今‘作为目的本身的人类能力的发展’的生活领域。”这是对马克思自由王国存在于必然王国“彼岸”的一种误解。也并不是像张一兵教授所说的那样,随着人类科技尤其是自动化的发展,人类把必要劳动完全交给自动化的机器,人在机器创造的必然王国的彼岸进行自由劳动。真正的自由劳动是“自由时间和劳动时间对立的扬弃”⑾,自由和必然作为劳动的不可分割的两个要素,在共产主义社会中实现了同一,自由劳动内在的包含必然的要素。对于未来的人来说,劳动首先是人的一种本质需求,是人将自己本质对象化、自由发挥自己体力脑力的方式,在进行劳动时人没有任何外在的目的和动机,是人的第一需要,其次在客观上,它生产出了人类生存、发展所必需的物质精神资料,这是马克思“劳动成为人的第一需要”的真实内涵。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共产主义社会的自由劳动作了这样的展望:“而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任何人都没有特定的活动范围,每个人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解者整个生产,因而有可能随我自己的心愿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但并不因此就使我成为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共产主义作为马克思所预言的人类社会美好的终极社会形态,它的实现需要一代又一代的马克思主义者为之不懈的奋斗。

  我国虽然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但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自主劳动仍没有在完全意义上实现,劳动仍然带有很强的“异化性质”,比如今年在深圳发生的富士康工人跳楼事件,就是畸形、片面、强制的异化劳动在当今中国的体现。虽然这是由于生产力不发达而必须经历的“卡夫丁峡谷”,但作为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政权,我们可以采取劳动立法、转变经济发增长方式等多种措施,逐步消灭异化劳动,向社会主义劳动的应然状态自主劳动过渡,为未来共产主义社会自由劳动的实现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 ,P208-209

  [2] 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58,P38

  [3]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P57

  [4]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P55

  [5]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P59

  [6]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P59

  [7] 马克思.《雇佣劳动与资本》,参见《经济学论集》,德文版,P87

  [8] 施密特.《马克思的自然概念》,商务印书馆,1988,P150

  [9]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P58

  [10] 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人民出版社,2008,P113

  [11] 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人民出版社,2008,P533
【1】 【2】 【3】 

  
(责任编辑:秦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