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宝怎么查询电费:江苏教育学院精品课程7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0:28:47
第七章  学前教育的基本原则

第一节  独立自主性原则

    这里所提的独立自主性就是在学前教育中充分尊重儿童的主体性、独立性,让儿童凭借自己的经验和能力主动进行各种活动,杜绝包办代替。具体说,就是通过适当的训练使儿童学会自我服务、独立做事、独立思考,使其摆脱传统行为方式的束缚和局限,不事事依赖外力的帮助,不受别人的指示或暗示,不人云亦云。不屈从他人的压力,不受外界偶然因素的影响。其中,教育对幼儿独立性的形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给幼儿提供了独立选择的机会,使他们意识到自己的力量,从而培养其独立性与自主性。

一、独立自主性原则的内涵

(一)什么是独立自主性原则

    当前幼儿园教育中,教师大都注意到对儿童进行独立自主性教育,但因为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所以很多教育内容都是由教师根据自己的生活与教育经验来组织安排的,因而问题也就很多。为此,我们认为应首先弄清楚独立自主性原则的内在含义。

    1.培养儿童学会依靠自己的经验和能力进行活动

    由于现行的独生子女政策,以及人民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人们对自己的孩子也越来越爱护、越来越娇惯,事事包办代替,导致现在的独生子女独立自主能力特别差。90年代初期发生的“中日学生夏令营的较量”事件就集中暴露了我国独生子女在这方面的致命缺憾,也引起了一场波及全国的大讨论。这场讨论的结果,是使人们认识到了从小培养儿童独立自主性的重要意义——无论是对于儿童个人,还是对于整个中华民族来说。

    我们认为,培养儿童独立自主性的难点不在幼儿园,而在于家长。有些家长因为童年没有得到良好的生活,因此有很强的补偿心理,对于自己的孩子过分溺爱;有些家长因为在小的时候备受父母的苛求,所以也就继承了老一辈的做法。对于自己的子女过分严格。面对这些有着不同教育观念与教育方法的家长,我们教师不仅仅要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向家长介绍正确的幼儿教育方式与方法,更要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对家长作出正确的分析,从而对症下药,让家长心悦诚服地接受我们提出的建议。教师进行家长工作时还应该拿出细心、耐心与爱心,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真正愿意配合我们对儿童进行独立自主性教育。特别是那些有不幸童年的家长,在做工作日寸更要小心谨慎。

    同时,由于家长的文化背景、民族、知识层次、工作与生活环境、所拥有的童年经历的不同,家长对爱护儿童的观念与方法也出现干差万别的情况。我们在做工作时。一定要考虑到这些因素。因为这些因素对于我们工作的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往,幼儿教师能够注意到东西方在教育理念上的不同,也注意到了家长教育水平的高低对儿童发展的影响,但家长所拥有的童年经历对其教养方式的影响,却是我们所忽略的重要一环。

    另一方面,教师也应该在幼儿园对儿童进行自我服务、独立做事、独立思考等方面的训练,使其摆脱传统行为方式的束缚和同限。摆脱对权威(如家长或老师)的迷信,不入云亦云,不事事依赖外人,不屈从他人的压力。不受外界偶然因素的影响。

    家长工作和幼儿培训工作这两方面部是同等重要的,也都是不容忽略的。另外,对幼儿独立自主性的培养也要从其牛活和学习两个方面入手,不可顾此失彼。如果忽略了生活方面。培养出来的儿童就有可能会成为我们常常所说的高分低能的人;如果忽略了学习方面,培养出来的儿童就有可能成为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人了。因此,教师—定要注意对儿童进行全方位的教养。

    2.让儿童了解和认识独立自主性

    教师在对儿童进行独立自主性培养的同时,往往只注意对儿童行为的训练,而忽略了让儿童了解教师这些活动的目的所在。使得一些儿童对所进行的活动产生了反感。针对这一情况,我们教师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首先,教师要做到身体力行。教师在幼儿园中对儿童进行独立自主性培养时。往往要求儿童做这样、做那样,但对自身的要求却十分放松。如遇到自己不熟悉的事物往往采用回避的态度,或在日常生活中以培养儿童独立性为借口,要,儿童帮忙做这、帮忙做那。长期如此,在儿童的心中产生了一种“教师只是在利用我而已”的想法。所以,在教师面前小羊一样的顺从,但教师不在的时候却让家长代劳。因此,教师要从自己做起,给儿童做出一个好的榜样。

    其次,教师要让儿童真正认识到独立自主性的重要性。也就是说,教师在进行各种活动中,一定要时时抓住机会,让儿童了解独立自主性的重要性,如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等活动来进行这方面的教育。儿童在了解了独立自主的重要性后,也会更好地配合教师进行活动。教师在进行这项活动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方式与方法,不要一味地以说教的方式来进行教育,而要采取多种多样的游戏、情境角色扮演、户外参观等形式来进行。让儿童从别人的感受与自己的情感中来体会出“独立”的重要性,同时也应认识到只有具有独立性人格的人才会受到周围人的接纳与欢迎。

(二)独立自主性教育的基本内容

    1.生活方面

    通过生活技能的培养树立儿童正确的生活态度。其内容包括:学习扣纽扣、穿衣服、穿鞋子、系鞋带3自己洗手、洗澡、刷牙、剪指甲;自己吃饭,会使用筷子、汤勺、餐巾,会正确进餐;自己叠被子,整理自己的床铺;区分自己与他人的物品等。

    2,动作方面

    教师要注意让儿童学习控制自己的动作,从而使儿童了解自身与社会的关系。首先,学习各种各样的基本动作。其次。培养儿童运用高级神经中枢(大脑)来控制自己的动作,在以往的教学中,这一点却被我们所忽略了。在进行这项练习中。教师要从儿童的肌肉、感觉器官协调的练习开始。使儿童养成由大脑指挥白已动作,而不事以情绪指挥动作的习惯。

    其内容包括:走直线、曲线。起立、坐下。开门、关门。搬运碗、盘、家具以及走、跑、跳、爬、平衡等基本动作,此外,还包括“安静”的学习。

    “安静”。这是幼儿园中教师最常用到的两字。但要想达到“安静”是十分不容易的,这是需要长期的训练才能达到的臼标。安静是由大脑控制自己身体的各肌肉、感觉器官保持静止状态。这不仅需要儿童在对自己身体各部分的肌肉、感觉器官有着良好的控制能力,而且还要求儿童有着很好的意志品质。因此。如果教师要想让,儿童做到安静,就要在平日寸训练儿童如何控制自己的动作。

    “安静”的训练内容:控制肌肉的训练。控制声音的训练,控制呼吸的训练以及最高层次的心态训练。当然这些训练不是僵硬的动作训练。而是通过有趣的游戏,使儿童在身心愉快的状态下来完成的、

    3.关注环境

    儿意通过关注自己周围的环境,从而培养责任感。儿童在团体生活中,必须清扫教室、清洗桌椅、擦洗器皿、浇花、锄草、饲养小动物等。

    4.待人接物

    培养儿童与人相处的社会行为。见到长辈要问候。见到同学要问好,离开时要说再见,用餐时要注意餐桌礼仪等。而月,凡一切待人接物应有的礼貌,都要在实际生活中进行训练。

    5,学习的自立性

在学习方面除让儿童掌握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外,,另外—个重要目的就是为培养儿童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激发学习兴趣,让儿童从小“做学习的主人”、这里就牵涉到—个如何培养印发挥儿童学习主动性的问题。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或“,小学化教学”。不但扼杀了儿童学习的主动性,还彻底摧毁了儿童的好奇心、求知欲、创造力和想像力。而活动教学法、发现教学法等强调学习以主动认知建构为主的教学方法,则能够给儿童以足够的空间和环境,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从中体验发现的乐趣、学习的满足感和解决问题后的成就感,从而真正变成“学习的主人”。

    二、独立自主性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现代教育以人为主体,把人当作“人”来对待的人本主义观点,正迅速地被大家所接受。其影响力也逐渐影响到了学前教育。学前教育的目的也逐渐形成了现在的以儿童为主体,在儿童的身上强调发展人的理性,追求人的价值,建立人格的尊严。此外,这也与我国古代的尊重人性、拥有好的人品、重人伦的儒家的教育思想颇为相契。但是,我们在进行独立自主教育中也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教育在儿童独立自主性形成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无论是在幼儿园还是在家庭,学前教育活动给幼儿提供了独立选择的机会,使他们意识到自己的力量,感受到独立自主的乐趣。我们在上面所提到的各种训练,不仅仅是在集体教学中进行。而且还要在小组教学中进行出来,更应该在儿童的个人活动中体现出来。

    (二)给儿童提供多种机会,让他们把在幼儿园学来的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

    在进行这项活动的时候。教师与家长的配合至关重要。只有家长积极地配合和参与,儿童才有更多的机会在生活中体会到独立自主性的重要。否则,教师在幼儿园里给儿童养成的好习惯,一回到家就会被家长的宠爱娇惯所破坏掉的。

    我们更应该给他们提供各种各样的机会,让他们进行自我教育。首先教师为他们设计活动,让他们在活动的对与错中。通过自己以往的经验找出答案。儿童的答案不—定是正确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也不必指出儿童答案的对与错,而是再次提供一些活动。让他们可以在活动中进行自我纠正。

    (三)教师要有一颗宽容的心

    因为所谓独立自主性就是凭借自己的力量和经验进行活动。通过训练进行自我服务、独立做事、独立思考,使幼儿摆脱对成人的依赖,摆脱传统行为方式的束缚和局限,不骂信某一个人的绝对权威,不事事绝对服从,不人云亦云,不受别人的指示或暗示,不屈从他人的压力,不受外界偶然因素的影响,等等。我们既然要求儿童有这样的个性,教师就要在儿童表现其独立性的同时保持冷静的态度,持有宽容的心态,面对儿童的一言一行,不要因为儿童表现出与教师要求不一致,而对儿童进行批评和嘲讽,更不能违背独立自主性原则。尤其在儿童遇到困难的时候,更不能讥笑讽刺冷嘲热讽打击他们;而在儿童出现错误时惩罚他们,也不要动辄就责备他们。还有少部分教师对某些独立性强的儿童有偏见,在他们做得出乎自己意料得好时,不给予儿童应有得鼓励,更有甚者采取排斥儿童得态度。这些做法都是不可取的,更是培养儿童独立性的大忌。

    总之。教师在培养儿童生活学习独立自主性的同时,更要注重培养儿童成为一个具宵独立自主人格的人。这才是学前教育的根本目的之所在。

第二节  发展适宜性原则

    发展适宜性原则是美国幼儿教育协会1986年以后极力提倡的教育理念与实践。它当日寸主要是针对美国幼教界普遍出现的幼儿教育“小学化”等倾向而提出来的。幼儿园在很早就对幼儿进行正规学术培养的错误做法。引起了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和幼儿教育专家的广泛关注和反思。大量的研究发现,幼儿期更为有效的学习方式应该是具体形象的、以游戏为主的自发性学习。而不是这种“小学比”教学。另外。由于社会发展和儿童入托需要的多元化,早期教育服务也开始向多无比方向发展。而其教育质量也相应地出现了“多元化”一一参差不齐。虽然这些学前教育方案一直在适应社会、经济和政治等外在环境的变比而不断向前发展。但都很少考虑其服务的对象一一儿童—一一最基本的发展需要。其实。学前教育方案最应考虑的就是儿童的需要,并因儿童的需要来裁剪课程,而不是像现在这样相反地来“裁剪”儿童以让其适应学前教育课程。

    一个高质量的学前教育方案应该能考虑到儿童的需要,并为其提供一个安全的、能促进其生理、社会性、情绪和认知等方面的和谐发展的教养环境。虽然影响学前教育方案质量的因素很多,但其中一个主要的决定性因素就是我们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在多大程度上应用了现有的儿童发展方面的知识,也即这个方案在多大程度上是“发展适宜性的”。

    一、发展适宜性概念

    发展适宜性就是指学前教育方案在充分参考和利用现有儿童发展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为每名儿童提供适合其年龄特点的、适合其个别差异性的课程及教育教学实践。它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年龄适宜性,二是个体适宜性。

    (一)年龄适宜性

    大量的人类发展研究表明,儿童在一生的头9年中,存在着共 同的、可以预测的生长顺序和发展规律。这些可以预测的发展性变化存在于儿童发展的各个方面:生理的、情绪情感的、社会性的以及认知的等等。儿童在各个方面发展的大量研究成果为教师提供了极具教育意义的参考资料,使他们能够据此为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而准备具备“年龄适宜性”的学习环境和活动。就拿读书写字来说,有些幼儿园教师认为,儿童只有会写很多的字,会进行百以内的加减运算才是聪明的孩子。例如,在新加坡和香港等地区,许多幼儿园把儿童的读写能力培养放在了教学内容的第一位,幼儿园更是从3岁起就要求儿童开始识字写字了。这使得许多幼儿对识字写字产生了反感,以致于有些孩子一看到作业就头痛,在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是事倍功半。而我国幼儿园对于儿童读写的要求就比较适合儿童的年龄特点,要求幼儿园在儿童前书写能力上下足功夫,不要求在学前阶段教孩子写字。教师可以利用各种形式,运用多种材料如小班儿童穿珠,中班儿童学习使筷子,大班儿童用剪刀等,使得这些儿童不论从生理方面还是心理方面都做好了书写前的准备工作,这样使儿童在上小学后很快就学会了写字。比较研究发现,虽然香港和新加坡等地幼儿很早就开始学习识字写字,但上小学以后他们的读写能力还是不如中国大陆的儿童。究其根本的原因,还是因为一个是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安排了教学内容,而另一个则采用“拔苗助长”的做法,不具备儿童发展的适宜性。

    (二)个体适宜性

    每名儿童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体,并有其独特的个体发展模式和发展进程,例如个性品格、学习方式以及家庭背景等均会不同。学前教育课程和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等方面均应考虑儿童的个体差异性,并为其提供具备“个体适宜性”的学习环境和活动。如现代城市儿童由于长期营养过剩身体过于肥胖,在活动中往往显现出笨拙或是力不从心的现象,教师在组织儿童户外游戏时,就要为他安排一些特殊的与其能力相适应的活动,使他们不仅减肥,而且还保护了他们的自尊心。

    事实上,幼儿的学习就是其作为一个主体而与外界环境(客体)进行相互作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儿童的个体经验和认识因与外界物体、观点和人物的相互作用而发生变化,这便是学习的结果。而教师和成人则必须提供适宜幼儿正在发展的能力,并能引起其兴趣、促进其发展的环境和活动。而有些教师却认为,只有自己教授的知识儿童全都记住了,儿童才是真正地学习了、进步了。这种观念是错误的。

    二、发展适宜性课程

    (一)发展适宜性课程

    发展适宜性课程应该是能够考虑同一组儿童不同年龄和不同个体的不同需要、兴趣和发展水平,而为其提供相应的教育目标、内容和活动。

    1.发展适宜性课程应该是综合性的

    它应该为儿童提供适宜其所有发展领域不同的需要的课程,从而全面和谐地促进儿童在生理、情绪情感、社会性和认知等方面的  发展。儿童的发展和学习原本就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任何一方面的学习都会“牵一发而动全身”,而人为割裂的、过于狭窄的分科教学则不能保证儿童的全面发展。

    2.发展适宜性课程建立在教师对儿童充分观察和了解的基础上

    教师应对儿童的个别兴趣、个别需要和发展水平进行定期观察、记录、评估和总结,充分了解每名儿童的长处和弱点,据此为他们提供具备“年龄适宜性”和“个体适宜性”的环境和活动。发展适宜性课程应该是建立在充分掌握年龄适宜性和个体适宜性两个方面的信息的基础上的。例如,教师就应该了解每名儿童的家庭文化背景、个性特点,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在同一个年龄班里,儿童的年龄差别虽然不大,但儿童在性格、智力、语言、数学概念与动作的发展上都有着很大的差异。如以同一个大班儿童对数字的理解为例,有的幼儿可以根据教师的口述写出“ll”,而有些幼儿却把数字“11”写成了“l ol”;有些幼儿可以不用教师的讲解而找出“3十47,与“4十3”的相互关系,而有些幼儿却需要教师的一再讲解示范才可以找出“3十4”与“4十3”的互换关系。因此,我们在托儿所和幼儿园的教育工作中,应根据当前具体条件组织一定的集体活动,还要根据幼儿的不同情况,从实际出发,进行小组活动与个别指导,使不同水平的儿童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有所进步,并为他们从多方面打下良好的基础。反之,如果忽视儿童实际存在的个别差异,在教育的要求和内容上都是机械划一的,那么,就会使教育工作成为盲目的或徒具形式的活动,不能很好地促进儿童身心、发展,甚至给儿童发展带来有害的影响。

    3.发展适宜性课程是一个互动学习的过程

教师应为儿童准备适宜的环境,使儿童通过对环境的积极探索,通过与周围事物、成人及同伴的相互作用而学习。幼儿的学习实质就是与环境(人相事物)互动的过程。评价儿童的学习效果,不能仅看其是否正确回答、解决了某个问题或完成了某项任务。很多儿童的学习其实是在游戏过程中自然发生的,虽然它与成人所希望的学习在方式上和结果上大相径庭,但却是实实在在的学习,是不应该被忽视或压抑的。相反,教师应该鼓励幼儿通过这种自发的创造性活动和广泛的参与来促进其各方面的发展。蒙台梭利就以这一原则为自己教育的基本方法,为儿童设立了多个活动角落,以方便幼儿在自己工作(游戏)中进行自我教育与自我今习。如在实施蒙台梭利教学法的教育机构个。大多数儿童不仅可以通过工作而自行掌握10以内的加减运算,更有许多儿童可以完成乘除法,更有甚者可以完成数平方的运算。在蒙台梭利学校里。儿童在没有任何压力的情况下,很快地学会阅读与书写工作。虽然英文阅读书写与中文阅读书写存在着本质的不同。但他们以游戏的方法让儿童学习的成效却是异常显著的。

    4,发展适宜性课程应该是具体的、真实的,与儿童日常生活关联的

    学前期的基本活动是游戏,如果在游戏中能够经常与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事物订交道,这对幼儿以后学习数字和文字等抽象符号和观念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幼儿就是在触摸、摆弄和探索各种事物和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学习和发展的,图片和故事书也可以用来发展儿童真实生活经验,而作业本、练习本、工作纸等却是非常不适合6岁以前的儿童的。许多教师在工作中往往认为一些事物对于幼儿是过于危险的,如针、筷子、锤子等物品,认为这些东西会伤害到幼儿,因此,对于这些日常生活用品都采取避而远之的态度。教师认为,与其让幼儿面临危险,还不如让他们根本就不要接触到这些物品。更有些人认为儿童学到了如何运算,如何写字,如何书写就够了。这种做法不仅不利于儿童的发展。相反更会使儿童对学习失去了原有的兴趣。因此,我们认为,只有现实生活与幼儿的学习相支持,才能使儿童得到更好的发展。如果儿童在使用这些物品出现危险时,责任不在儿童,更不是这些物品的问题,而是家长与教师的责任。因此我们在让儿童使用这些所谓的“危险”物品之前一定要做好必要的准备工作。

    首先,教师要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对所有的生活物品进行选择。在新加坡的某些幼儿园与托儿所里,有一项对儿童进行牙齿保健的教育内容。在组织这一教育活动时,对不同年龄组的儿童在活动中所使用的牙具做了具体而明确的规则,其中就有小班幼儿不得使用牙膏的条例。一是由于小班儿童对于“咽”与“吐”的动作还不能明确区分;二是许多小班幼儿还不会正确地使用牙刷,使得许多牙膏留在牙齿上而对牙齿造成不必要的伤害;三是由于现在许多厂家为了使儿童更有兴趣使用自己的牙膏,而把牙膏制成不同的口味以吸引儿童,致使许多小班儿童误把牙膏当作糖果进行吞咽。因此基于以上三个理由作出决定,小班幼儿不得使用牙膏。但中大班的儿童却没有此类的限制。

其次,教师要做好活动前的准备工作。这种准备分为两种:一种是儿童本身能力的培养,一种是条规上的准备工作。如我们在进行缝纫课时,不是在大班时看到有这一内容就马上进行的,而是要经过一系列的准备活动后才可以进行的。首先要对儿童进行串珠子的练习。这其中还要分珠孔儿的大小,小班儿童串孔儿大的,中班幼儿串孔儿小的,最后大班幼儿才可以用针线进行扎花的活动。而且串珠的线也要分出粗与细来,由于小班幼儿小肌肉还不够发达,更谈不到灵巧,因此,他们所用的不是线,而是粗绳,以便于小班幼儿的拿捏。随着儿童年龄不断的增长,小肌肉灵活性的不断加强,教师给他们所准备的绳子也要越来越细,最后成为一条线或是一根针。在条规方面,教师一定要在活动前对幼儿提出要求,而不是等出现问题才说。如在人数方面要根据教师本身的精力规定,多少儿童可以参加这一小组,一般不超过五至六人,这样儿童在进入缝纫小组活动时,才不会出现争吵现象;在进行缝纫时.儿童要正确使用针线等物品;在活动前,请儿童自己讲一讲针与线的正确用法等。这些做法都有利于活动的正常进行。

    (二)发展适宜性的教师  儿童相互作用

发展适宜性原则还明显体现在教师与儿童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发展适宜性的师生互动”应该是教师在掌握儿童年龄适宜性和个体适宜性信息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冈人而异的相互作用过程。

    1.教师匝对儿童的需要、兴趣和渴望做出快速且直接的反应

不同儿童有其不同的能力模式和行为方式.教师在师生互动过程中对儿童的需要应做出及时准确的反应,尽量满足其不同的发展需要。教师可以用微笑、表示兴趣、注意倾听等方式来表达其积极的反应,并通过轻松友好的交谈和沟通来达到良性互动。

    2.教师应给儿童提供足够的、多种多样的交流机会

交流技能是儿童学刁和发展的首要技能。而儿童则是通过听和与成人对话来获得交流技能的。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多为幼儿提供各种交流的场合和条件,使其有机会模仿、学习或练习交流技能.最终达到有效的表达相交流。

    3.教师应提供必要的帮助和鼓励以促进儿童成功完成各种任务

教师应该认识到,儿童是通过尝试和错误来学习的,他们的错误往往反映了其正在发展的思维的年龄特点,是儿童发展和学习过程中的正常现象。教师应该通过语言鼓励、亲身示范、提供材料、集中关注等方式来帮助和促进儿童完成学习和发展方面的任务,而不是批评和嘲笑他们所犯的错误。

    4.教师应促进儿童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发展

无论儿童犯了什么错误,教师都应该通过尊重、接受和安慰等方式,细心呵护儿童尚很脆弱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然后帮助他们发展起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和行为自觉性,培养自律能力。而这又是—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教师的耐心和由始至终对儿童的尊重。

    三、实施发展适宜性课程应注意的事项

    发展适宜性课程应为儿童提供范围更宽的发展兴趣和能力,而不能仅局限于其生理年龄所限定的范围。教师要努力满足那些超常童或落后儿童的发展需要。

    学前教育课程的发展适宜性不是指活动和材料的难度—旦根据儿童的年龄和个体特点定下后就一成不变.而是要随着活动的深入和发展的继续而增加难度、挑战性和复杂性,以促进儿童潜能的全面实现。

    教师也应该为儿童提供更多的选择可能性。而不能使他们只局限于发展适宜性课程内.因为儿童发展是多元化的、  多样化的。应该允许并支持儿童自身发展的偏好件。应该为儿童提供没有性别偏好的、尊重多元文比的课程。杜绝性别歧视和性别偏见,发展儿童正确的性别观念、性别用色意识和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教师也应尊重来自不同文化、不同语言背景的儿童,为之提供相应的环境和活动。

    总之,发展达宜件就是要通过综合性教育教学使幼儿得到令面的却又充满个性色彩的健康发展。年龄适宜性和个体适宜性思想应该贯穿于学前教育课程的各个方面,由始至终。教师应根据儿童不同发展需要和学习特点而制定相应的有针对性的教育日标、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以儿童发展为核心.以发展适宜性为评价标准,以健康发展为终极目的。

                       第三节  保教结合原则

    保教结合原则是我国学前教育中所持有的一条原则,可以说具有很强的中国特色。这一原则最早来源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老解放区的幼儿教育工作中。保教人员为了适应革命战争的需要和全心全意为革命同志服务,而自觉地担当起全部保与教的双重任务,既保养幼儿使之正常发育,健康成长,又在知识、智力、品德上给以训练和教育。

    一、保教结合的任务与范畴

    随着当代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保教结合也有了新的生命。保育从单纯的保育儿童身体健康发展向全面保育儿童生理与心理等多方面健康发展为目的;教育也从以发展体、智、德、美为主,向追求人的价值与尊严,并促进儿童的自我实现而发展。目前要实现保教结合这一原则的根本难点在于,幼教工作者对保育员工作范畴及保育工作存在错误和狭隘的理解,保育工作被片面地从教育活动中割裂出来。因此,我们有必要先了解一下保育者的工作范畴和任务。

    (一)保育者工作范畴

    长期以来,我们对保育工作所持的态度与其工作范畴,规定得都过于狭隘。到现在还有人认为。保育者的任务只是保证在园儿童吃好、穿好,搞好卫生,照顾好儿童别出事故,再帮助教师做好一些教学辅助工作就可以了。在教育改革的不断进行下,我们认为这种保育者工作过于肤浅,也过于片面了。在教育工作者的长期努力下,我们也为保育工作做了新的解释。

    首先,保育工作者要有健康的身体。但更要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她们要对保教工作充满热情。关心儿童、热爱工作;要充分了解儿童生理、心理发展特点,掌握学前教育的基本知识和保教技能;在日常工作中,要时刻注意贯彻“保中有教,教中有保。保教一体比”的原则。在对幼儿实施保育过程中穿插教育活动和要求。在日常生活中贯彻相关的教育原则和要求。而教师也应在各类教育活动户注意配合保育工作开展相应的保育活动。只有做到了这几点。才可完成“保教合一”的任务。

    (二)保育工作者的任务

    保育工作者应该做到创造性地、健康性地促进儿童的发育成长;促进儿童开放的心灵与生长的自由,注意培养儿童内在的活力与兴趣,发挥儿童的能力和潜能,给儿童以健康、完善的心智成长。保育工作者在保育工作中,必须做到了解蕴于每一个儿童体内的动机、需要,然后才能解释儿童的行为和发展。必须重视儿童个人的主观经验,了解其如知觉、感觉、意识、自我、焦虑、情感等内在的心理历程,才能真正理解儿童表现于外的行为。儿童是入而不是动物,所以我们不仅要满足他们生理和发育方面的需要,更要注意其心理方面的平衡发展。

    保育工作者在保育工作中。不只是消极地了解儿童,而应在工作中做出示范,使儿童从每一个保育者的身上得到经验.实现自我,以发展其潜在的本性。这样做的好处可以使儿童进入更高的境界,让他们主动地去追求完美的生活;保育者示范好处还在于,她们可以帮助儿童建立正确的生活态度与更和谐的人际关系,为今后步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保育工作者在进行保育工作时,也要注意每一个儿童的个别差异。由于每—个儿童所处于不问的家庭与社会中。他们的身心发展也就各有所异。如果保育者注意到儿童的个别差异,在进行工作时也就做到有的放失。保育工作者在进行工作时对待儿童应该以一般健康、正常人的各种行为与生活的重要问题为主,诸如感情、友爱、道德、责任等。只有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进—“步地促进儿童精神生活的发展。

    二、良好的工作伙伴与师生关系是实现保教合一的前提

    我们很少认识到幼儿园中教师与保育员的良好工作伙伴关系的重要性,长期以来,幼儿园教师与保育员往往对自身的价值认识有所不同,保育员地位明显低于带班教师。这里固然有社会因素及对保育工作范畴的认识不正确等因素,但更多的却是长期的工作压力使得一些教师与保育员出现的不正常的心理因素所造成的。许多教师与保育员在社会的压力下,往往贬低了自己的价值,由此也就造成了许多的心理方面的问题。有些保育员认为自己比不上教师,于是对于教育儿童的任务总是采取回避的态度,只要有教师在,保育员不在教育方面与儿童有任何的接触。而有些教师认为自己是教师,比保育员的地位高,所以对于保育员工作也是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有时保育员因某些事需要教师的帮忙,有些教师甚至采用—些非常不正确的方式方法进行回避。还有些保育员认为,我也同教师一样受过专业训练。我的能力不比她差,为什么不让我做教师,而让她做?她还不如我呢!正是由于这种不健康的心理.使得她们在日常工作中,不仅不能尽自己的能力做好本职工作,甚至还在各个方面与带班教师针锋相对,以致影响了班上的正常工作。而有些教师也是由于自己的不平衡心态,对保育员工作处处挑剔,甚至出于个人原因而妨碍保育员的工作。

    我们从表面上看这只是教师与保育员之间的“个人间题”,但从长远来看。她们不仅影响了保教工作与自身形象,而且更影响了儿童社会性的正常发展。因为儿童从教师身上没有学习到正确的为人处事之道,从而导致儿童在日常生活中不能正确处理自己与社会、与周围人的关系。因此,我们作为—‘名教师或是一名保育员都要正确地认识自己的工作与本身的价值.在工作中尽量地呈现给儿童—个正确的社会关系,让儿童的社会性得到正常的发展及情感的陶冶。教师与保育员——旦发现合作不顺畅时,不妨与同事好好地沟通一下,这是一个非常可行的方法。因为中国人社交的习惯性思维是:“我不高兴,就会把表情挂在脸上,你就应该看到我的这个信息,并做出适当的反应。”可是,对方往往不能正确解读这些“信息”,还依然故我,于是两人误会就愈来愈深。其实,如要在一开始就说出来也许对方会恍然大悟,也许“点误会也不会产生。所以说,用脸说话不如用嘴说。另外,当教师与保育员发现两个人的合作不愉快而造成情绪方向的困扰时,不妨找—个正确的发泄方式。把心中的不快发泄出来。如出去跑跑步,跳跳舞,唱唱卡拉K。都是可以的。总之。在工作的时候。有一个良好的情绪。对人对己都是有好处的。

    第三,教师与保育员在进行某—活动之前.相互要做好沟通工作。如教师在某一活动环节要保育员帮忙,应在前一天与保育员商量,以便让保育员把自己的工作时间表与教师的活动相配合。保育员如有需要教师帮忙的事,也应该提前与教师打招呼。而不是临时通知。在家后,教师与保育员要相互致谢,以表示对对方的尊重。

第四,在日常教育活动中,教师与保育员往往因为自身儿童观与教育观的不同而会有一些冲突。面对这一问题,教师与保育员要保持冷静的态度,不应该在幼儿面前出现相互指责的现象,而是要在休息的时间,相互就某一问题进行探讨,如果双方都坚持自己的见点,可一同去请教老教师,或是一同找有关的书籍进行研讨。我们坚决反对那种当面不讲,背后乱说的做法。

    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指教师与儿童之间的关系,而且还包括了保育员与儿童之间的关系。因而这里所说师生关系的“师”,既包括了教师也包括厂保育员。儿童心理学家们普遍认为,教育重要的不是教学技术或课程内容的问题,而是如何协助儿童获得正常发展与实现自我,也就是说现在教育的主要目的不再是静态的知识获得.而是协助儿童学习如何改变,学习如何学习。但是应该如何协助儿童学习呢?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是促进儿童学习的最基本条件。

    我们认为达到师生良好关系的基本条件有三个:—是真诚,即教师必须抛弃传统的教师权威的面具,而勇于面对自己的优点与缺点,以具有喜、怒、哀、乐等情绪的人的真正面目,来面对儿童,无所躲避,更不必掩饰。二是接纳与信任。教师要把每一个儿童都当作一个有价值的独立个体来看待,关心爱护他(她),并给他们充分的探索与自我发现的机会,这是他们应得的权利,只有当教师不以评判的态度来对待儿童,只有当儿童有了最大的安全感时,学习才是有效果的,否则学习将无从发生。三是深切的了解,良好的学习是建立在师生相互了解的基础上的,因为只有深切真诚的了解,才可能产生师生间心灵的沟通。给予他们以温暖和鼓励,并真诚地热爱他们。教师有了上面三种态度,就可以解除儿童的防卫,缩短教师与学生间的距离,促进儿童自发地、主动地学习。

    达成良好师生关系的基本做法是:

    1.消除幼儿对教师的恐惧

    幼儿在刚刚进入幼儿园时,对陌生的环境与陌生的人会有一种恐惧感。因此,教师要以亲切的面部表情,和蔼可亲的语气同幼儿进行交谈。而且对于新入园的幼儿要尽力帮忙让他们熟悉幼儿园。刚开始时教师对幼儿的要求并不需要十分严格,只要没有原则性的错误,教师往往可以采取宽容的态度对待幼儿。对于那些哭闹不休的幼儿,教师要对他们进行分析。如果哭闹一个星期以后还在哭闹者,教师可以用明确的语言对幼儿讲出自己的感受:“我喜欢那些不哭的小朋友,我只抱那些不哭的小朋友。”幼儿听到教师的这些话,往往都会停止哭声,以求得教师的爱。如果幼儿还不停止,教师可走开,让她自进行思考。因为有些幼儿在进行试探,他们要看一看自己的哭声对教师与自己的家长的作用是否一样。这种现象从18个月幼儿的身上就可以看到。

    在你刚刚进入一个班的时候,由于对教师的陌生感,幼儿往往会对你采取观察的态度,更有一些个别的幼儿会采用试探的方式.来考验新来的教师。面对这一情况,教师既要采取和蔼的态度,但又要坚持自己的原则。教师首先要向幼儿讲明自己的要求与规则,其次要严格进行必要的检查。但在教师讲完自己的要求以后,往往有些男孩子会故意向教师的要求提出挑战,面对这一情况,教师一定

  要冷静地、耐心地对待幼儿,万万不可有急躁的情绪。教师一方面要采取宽容的态度,另一方面还要以自己的常识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因为儿童往往对于有常识的教师特别有好感。

    2.让幼儿学会如何尊重他人

中小班幼儿往往因为发展的不成熟,对于友谊的界线并不十分清楚,有些幼儿更是把和蔼可亲与软弱可欺混为一谈。面对这一情况,教师不要以硬克硬,而是要让幼儿首先分清这两个词的内在含义,而且还要幼儿对自己的言行负起必要的责任。如一名教师与一位名叫大明的幼儿关系十分友好,可是有一天,大明突然走过来对这名教师说:“我要杀了你!”并推了这位教师一下。教师被当时的情景惊住了。她想一名平时很好的幼儿为什么会有如此的举动呢?事后她对自己近期的一举一动都进行了反思,并没有发现自己有什么不对之处,于是,她就去问大明,为什么会有如此的言行。大明的回答是:“我要看看你会怎么样!”面对这种情况,这位教师并没有对大明发火,也没有讲更多的话,而是采用冷却法来解决这个问题。第一天,大明没有发现什么;第二天,大明感觉到些什么,但他没有来找教师;第三天,他发现他的朋友少了很多;第四天,失去了领袖的地位。第五天,他走过来问教师:“他们为什么不跟我玩了?你为什么也不喜欢和我说话了?”这位教师回答:“因为你不想做我的朋友了,你也不需要他们做你的朋友了/“没有啊I我很喜欢你呀!我也喜欢和他们一起玩呀/“你说,你要杀了我:而且也对他们讲了这句话。这句话我不喜欢听,而且,我相信你所有的朋友也;  不会喜欢这句话的。因为只有一个人在不喜欢别人的时候才会讲这些别人不爱听的话。既然你说了这句话就是不喜欢我了,我也就不用跟你说话了:你的朋友们也是因为你不喜欢他们了才离开你的。”“老师,对不起:其实这句话是我从电视里学来的,你原谅我好吗?你让他们也原谅我好吗?”“当你不想失去一个朋友的时候,请你不要讲朋友不爱听的话,更不要做朋友不喜欢的事!只有这样,你才会得到更多的朋友!”从这件事以后,大明长大了很多,他做错事后所讲的“对不起”往往出自内心。因为他知道了,要对自己的一言一行负责。也只有对自己的一言一行负责,才会得到朋友。

3.与儿童共同制定良好师生关系的基本原则

    我们常常说,感情是双向的,只有一方的付出是得不到真正的感情的,师生关系也应当如此。在以前,往往教师要对幼儿付出自己的爱,好像只有这样做,教师才够伟大,教师才能称之为教师。这对于教师来说是不公平的,而对于孩子来说,这些没有要求回报的爱,也得不到他们的珍惜,因为他们往往认为,这是我应该得到的,更有些孩子把别人的谦让当作是一种软弱,可以任我胡作非为。因此我们主张教师在付出自己爱的同时,也要得到相应的回报。也就是说,教师与幼儿要做到相互尊重、相互爱护、相互支持。因为这才是我们所希望的良好师生关系。在实现良好的师生关系方面的“主要责任者”是教师、保育员与幼儿,但也包括幼儿园中的每一个人。这些人都必须具有健全的人格、良好的身体,而且还要具有正确的“爱”的精神。只有所有的幼儿教育工作者团结起来,保教结合、协调一致,才能使儿童身心得到和谐健康的发展。

第四节  综合性原则

    综合性原则是l 980年以来伴随着综合教育改革的蓬勃发展而逐渐深入人心的。综合性原则是指在课程设计和教育活动时,必须以儿童身心的均衡发展为最高目的,围绕着某一主题或方面,以儿童的直接经验和实际生活为基础,配合其能力、兴趣和需要,尽量在课程和活动中促进儿童多层次、多角度的、多学科的发展。综合性原则可以体现在教育目的的综合、教育内容的综合和教育手段的综合等三个方面,这里仅讲后两个方面。

    一、教育目的与教育内容的综合性

我们在为儿童设计深程时,必须从儿童全面发展的角度来看,这其中包括了重视健全人格的发展,以及生理、心理、社会能力、语言、情感、道德、艺术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因此。学前教育课程本身就应该是一种综合件的教育;在我们注意教育的横向连按的同时。还要注意到教育的纵向性连接。也就是说,一个新的经验必须建立在前一个经验之上,并按照儿童年龄的增长而做出更广更深的处理。这同样也是一种综合性。

(一)教学内容的综合性

    无论是采用主题教学、综合教学或分科教学等,都可以在教学内容方面考虑一定程度的综合性。例如,就教授儿童社会科学而言,必须注意到智力学习与生活教育相配合;过去经验与现在情境相配合;活动内容与学习过程相配合;行为发展和学习能力相配合等。而不再是以前的认识一只老虎,或是认识一棵树的单一教学。有这样一个例子:一天一个儿童发现了一条蛆则。许多儿童也去围观。而教师当场就组织儿童进行了讨论。其讨论的内容包括了蚯蚓的外部形态与其他方面的特点。在讨论中,教师与小朋友们都发现自己对于蚯蚓的认识并不多,因此商量好,今天回家后都去找有关蚯蚓的材料。在讨论后,教师把蚯蚓放进了一个有土的小盒子里。在第二天,教师与小朋友都拿来了许多有关蚯蚓的材料共同进行分享。有些儿童还为蚯蚓拿来了食品,于是教师同儿童一起进行了“蚯蚓吃什么”的实验,在观察中儿童们发现,蚯蚓只吃泥土而不吃别的物品。教师同儿童又一起讨论蚯蚓吃泥土的好处后,共同认为应该把蚯蚓放回花园,并在课后进行了花园写生——蚯蚓,教师还找来一支有关虹则的歌教给了儿童。这就是教学内容的综合。

    (二)分科教学的内在综合性

    在以往的分科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意了某一学科知识的系统性,而忽略了各科之间的关系。其实,在进行分科教学的过程中,不仅仅要注意本学科的系统性,更要注重各学科间的内在关系。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一些幼儿园为了追形势把所有教学方式都改为了综合性的主题教学,从而使得那些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经验少的年轻教师,不仅没有发挥综合性主题教学的优势,而且连自己的基本功都丢下了。因此。我们建议那些刚刚走上工作岗位并不十分了解综合教学的教师,最好还是以幼儿园教育大纲为准进行分科教学,以期在最短的时间内使自己的业务能力得到提高,并对幼儿园教育内容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在把各学科的知识连接起来传授给儿童,使儿童知识经验有所提高的同时,还要培养儿童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儿童在听课时的坐姿的培养,在看书时的姿势的培养,以及自我物品的管理等习惯都要靠我们平时的培养。这些习惯的培养不仅使儿童的身体得到良好的发展,而且为他们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育手段的综合性

    教师不论在何时何地都要运用综合性的教育手段。我们要抛弃那种在语言课上只能讲故事,在音乐课上只能唱歌,在体育课上只能做游戏的单一做法。我们要让儿童的生活中充满欢笑,让儿童在自由自在的环境中进行学习,让儿童在选择自己所喜欢的方式中学习。我们在走访一些幼儿园时发现,由于教师的教育手段过于单一,儿童学习的内容不仅过于狭窄,而且对于教学内容也失去了应有的兴趣。例如我们走访的一个一级一类的幼儿园。教师正请一位小朋友讲故事。这位小朋友不仅讲了故事,而且还在讲了故事以后向在座的人提出了问题,这些问题就是:“你们说说故事的名字是什么?故事里面都有谁?故事里讲了一件什么事?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孩子一板一眼的提问生动再现了教师在教育手段与教育方式方面的落后与死板。

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想像力。例如,在语言课上可以加上好听的歌曲,因为歌词也是语言;在体育游戏中不妨也加上故事。使游戏更加情境化;在数学上试试加上绘画,使那些枯燥的数学有了生气;在常识课上何不加上角色扮演,让幼儿体会体会那些动物、植物的内在感觉?教学手段的综合利用。在使儿童对所学习的事物更感兴趣的同时,还培养了儿童横向思维与纵向思维等多种思维方式,从而使儿童对于事物的认识更深刻。

总之,教师在教学手段的选择上要做到以儿童为中心,以儿童的兴趣所在为出发点,来选择自己的教育手段。这其中包括了音乐”歌曲、游戏、美术、手工、工作、观察、表扬、奖励,甚至一切可:利用的现代化的手段如电脑、电视等。

    三、综合性原则所应注意的事项

    (一)教师的素质很重要

    教师素质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综合性原则在幼儿园实施的效果。特别是当前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心理学、教育学知识不断丰富和更新,而教育内容与教学方法也在不断地更新,所以教师也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素质,使自己的内在修养不断地提高,才会使教育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二)因地制宜地使用综合性原则

    我国幅员广阔,城乡差别很大,内陆与沿海地区的差异更是突出,因此,我们在幼儿园里实施综合教育的时候也就要根据本地的特点进行教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因地制宜。例如,在城市里,教师要尽可能把那些新鲜科技的物品引入幼儿园里.让儿童对新鲜事物有更多的了解;但在乡村,幼儿园教师也是利用周围的自然风光向儿童进行教育。

    (三)不可为综合而综合

    当前许多幼儿园还不具备进行综合性教育的物质条件和师资水平,这时强行进行综合教育的做法是不可取的。这种为综合而综合的做法,是典型的邯郸学步、东施效颦,最后不仅没有做到综合性教育教学,甚至连原本的分科教学也丢了,变成了“非驴非马”的怪物。最终不利于儿童的学习,使儿童失去了本该有的学习机会与学习内容。

   综合性原则在幼儿园的实施与发展,是近年我国幼儿园教育改革的重要体现。综合性教育原则在幼儿园的实施和普及也给广大幼儿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师在工作中要不断地充实自己,让自己得到更完善的发展。这就是我们所常说的:“要给孩子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

第六节  活动性原则

    活动性原则源自杜威的“做中学”,实际来自于苏联心理学家的“活动主导论”和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活动主导论”认为,儿童的发展是通过活动而实现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主导活动,如幼儿期的主导活动就是游戏,游戏主导和促进幼儿阶段身心的全面发展。皮亚杰认为,儿童是在活动中建构他们的认知结构的,从而发展他们的智力和社会行为,而活动就是儿童这一主体与外界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我国教育家陈鹤琴和陶行知也倡导了这个教育思想。活动性原则要求学前教育以活动为主导,以活动贯穿整个教育过程,以活动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以活动作为学前教育的主要内容和形式。

    一、活动性原则的重要意义

我们认为,在学前教育教学过程中,儿童是在其原有发展水平上,通过与外界事物相互作用或操作活动,或在与教师相同伴的交往的过程中,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发展其智力,体验与理解自我与他人间的相互关系和情感。因此,活动对幼儿的身心发展来讲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二、活动性原则的实施

    (—)提供活动机会和环境

    为了贯彻活动性原则,教师要为幼儿提供物质材料和充分的活动时间,以及与同伴、教师交往的机会。蒙台梭利的课室与课程设计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榜样,如果能像蒙台梭利那样相信儿童、放手让儿童进行操作活动、交往活动,又给予必要的指导,则儿童身心一定会获得自由发展的。

    下面是一张教室布置的简图,教室中间的椭圆形是教师与儿童进行集体活动的场地。在这里,教师可以坐在圆圈中间,儿童可以坐在椭圆形的圆圈上,听教师讲解有关教学内容,也可以让儿童在椭圆形的圆圈上练习各种动作,还可以在上面进行各种游戏。在教室的四周则划分出一些小的角落,在这些小角落里,教师只要把玩具与学习用品放进去,就可以把这些角落变成儿童进行各种活动的游戏场地了。

    但教师要注意到,安静的角落(图书角、学习角等)要与那些噪音较大的角落(娃娃家、玩水角、餐厅等)分开,使得每个孩子都可以专心做自己想做的事,而不会被别人干扰。这些角落还有—个特点,那就是这些角落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与教学内容的变换随时更改这些角落。另外,这些角落里所用的分隔物,并不一定非要短柜,也可以用椅子、纸箱等物品,只要注意分隔得体就行了。

    我们发现一些幼儿园中的一些教师在幼儿活动中放弃指导。他们认为只要让儿童自己进行玩耍就是活动,只要在活动中孩子没有出事,教师就算尽了自己的责任。这主要是没有认识到教师指导在儿童活动中的重要性。在儿童进行活动中,儿童会遇到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可能是认知方面的,也可能是情感方面的。如果教师在儿童活动中进行认真的观察就会发现这些问题并可以及时帮助幼儿解决。我们这里所说的解决问题,并不是直接给予儿童问题的答案,而是教授儿童一些必要的方法,并引导儿童自己去寻求答案的过程。

    我们可以举例说明,当儿童在花园里发现了一只昆虫,教师可以先听一听他们在说些什么,并看一看他们有哪些行为。如果儿童对于昆虫很有兴趣,教师就可以同儿童一起找来相关的书籍、图片、录像带等资料让儿童观看,或是让他们自己查询;教师还可以同儿童一起把昆虫带回来,为其安排住处,并一同进行喂养,让儿童进行每日的观察,记录其发展的过程,在活动结束的时候可以进行全班性的讨论。

    教师在进行这个简单的活动时会发现,这里所进行的并不是一个单一的活动,而是几个活动在同时进行。教师还会发现,在活动中不仅发展了儿童某一方面的能力,而且使其他方面的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从表面来说,我们帮助儿童了解了昆虫的特点与生活习性,而从更深一层来说,我们发展了儿童的认知能力(了解新鲜事物)、自我学习的能力(查询资料、观察、记录、总结)、发展了儿童的情感,让他们从一个受保护者发展成为一个保护者;在发展情感的同时,我们又发展了儿童的意志品质,教会了他们如何去爱、去忍耐与克制自己等能力。这些能力固然是儿童在学习中可以自己习得的,但由于每一个儿童的个性品质的不同,使得有些儿童对某一方面的学习内容忽略了,在这时,如果我们的教师加以指导,就可以使得那些被忽略的问题得到儿童的重视,从而使他们在最短的时间里得到全面的发展。

(二)鼓励儿童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教师要鼓励儿童在活动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活动真正成为儿童发展的手段。我们在许多幼儿园发现,由于教师本身的个性品质与心理状态的不同,他们在对待某些活动时会采取回避的态度,甚至阻止儿童参与,如在花园里发现一些昆虫,某些教师的第一个反应就是尖叫跑开,或是大叫一声:“很脏!别去动它!”。正是由于教师的上述表现,使得许多儿童在看到一些新鲜事物的同时,也就产生了惧怕心理。因此,我们作为一个教师首先要做到就是以一种健康的心态对待周围所发生的事,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地去参加到活动中去。只有这样,才可以做到鼓励儿童积极参加活动。经过长期的培养,他们才会主动地去参与各种各样的活动。在活动中,儿童会出于本能,对事物产生一些不同的看法,并付诸实施。这些本能固然有我们前人在长期劳动中发现与总结出的正确经验,同时也有一些是被后人所淘汰了的过时发明,但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正视这些儿童在活动中通过个人努力发现总结出的经验与发明,我们不要嘲笑儿童的探索,因为每一个新的发现与发明都是建立在前人成功的经验之I:的。更不要对他们的实验加以阻止.或是自以为聪明地把答案告诉儿童。这样不仪打击了儿童的探索的积极性,甚至阻碍了他们创造力的正常发展。

    (三)活动是多样的

    儿童的发展需要是多样的,儿童的兴趣是广阔的和多变比的,因而需要多样的活动满足其发展。

从活动的内容看有发展身体各部位动作的活动,发展感官,发展注意,发展记忆,发展思维和想像的活动,发展语言的活动,发展意志,发展情感的活动;从活动的组织形式看有独自的活动,合作的活动,团体的活动;从活动的方式方法看有生活能力练习活动,玩玩具游戏活动,讲故事活动,观察活动,小实验活动,音乐舞蹈活动,绘画、手工制作活动,种植、饲养活动;从活动的场所分有室内活动(班活动室、功能室)、户外活动(园内、园外);从活动员分有活动量大的活动,安静的活动,静息活动。另外,还可分为成人组织的活动和儿童自由进行的活动。活动以适合儿童的兴趣和能力,有益儿童的身心健康为最佳。

    (四)活动不是装饰品

    在幼儿园里,许多教师在组织一日生活活动中,往往出现以活动做点缀物的现象。这样一方面说明教师对活动性原则的不理解,另方面也说明我们教师的工作态度不够认真。因为如果要让儿童在活动中进行学习。教师就要准备大量的物质材料,这样做既费时又费力,又不可能马上看到效果。相反,如果要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教师是活动中的绝对领导者,她们可以按自己的意愿出发安排一切,而儿童只是随着教师指挥棍转圈的玩偶.教师指到哪儿,孩子们就跟到哪儿。教室里秩序井然,教师带着省心,家长看了放心,活动呢?也就成了样子,成了表面文章。

因此,我们认为,活动性原则说起来容易,看起来简单,但做起来却是颇费工夫的。如何贯彻落实这——原则,如何真正做到这点,各位教师还是要费一番心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