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宝西安交电费:毛泽东和他的二十四位老师 十、政治ABC的入门向导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4 15:48:34
十、政治ABC的入门向导

——毛泽东和贺岚岗

  1911年的早春。乍暖还寒。

  一艘小客轮,沿湘江北上长沙。在它的三等舱里,有一位绅士模样的中年人偕一英俊少年,正扶栏站立在船舷上,眺望着江面上那水天一色、鸟舞舸飞的苍茫景象。飕飕江风吹拂着他们的长衫下摆,一股袭人的寒气直透肌肤,可他们浑然不觉。

  这个少年便是毛泽东,中年男子是他的老师贺岚岗先生。

  湘乡驻省中学,是湘乡会馆筹资兴办的一所学校,主要是为了满足湘乡旅省人员的子弟在长沙读书方便而设,其教职员工大都是从湘乡籍人氏中聘请,校董事会就设在长沙湘乡会馆内。到长沙后,贺岚岗先生要到会馆联系应聘事宜,于是就和毛泽东一起来到位于新安巷的湘乡会馆。

  贺岚岗办完应办的手续之后,又把毛泽东推荐给会馆的负责人。这位负责人认真听取了贺先生关于毛泽东品学情况的介绍,又看了毛泽东转呈的李元甫堂长的引荐信,当场同意录取他进湘乡驻省中学就读。

  当晚,他们师生二人被安排在湘乡会馆客室住宿。这一夜,毛泽东失眠了!贺先生关于省城——这精英荟萃之地的介绍,令他心醉神迷;初到长沙——这繁华大世界的观感,更教他激动不已。他的思绪,就像那滚滚向前、奔流不息的湘江之水,波涛起伏,巨浪排空!从明天开始,他就要成为长沙这座大城市的一员了,新的生活就要在这里起步了!

  贺岚岗先生看着翻来覆去、夜不成寐的毛泽东,意味深长地对自己的学生说:“润之,快睡吧,明天早些去报名入学,往后的路还长着呢……”

  日后,毛泽东在同国际友人斯诺谈及自己青少年时期从湘乡东山学堂到省城求学的往事时说,在东山高等小学读书时,“我开始向往到长沙去。长沙是一个大城市,是湖南省的省会,离我家120里。听说这个城市很大,有许许多多的人,不少的学堂,抚台衙门也在那里。总之,那是个很繁华的地方。那时我非常想到那里去,进一所专为湘乡人办的中学。那年冬天,我请我的一位高小教师介绍我去,他同意了。……我几乎不敢希望真能进这所有名的学堂。出乎意料,我居然没有遇到困难就入学了。”

  毛泽东在回忆中所讲的这位“高小教师”,就是前面所提到的东山高等小学堂史地教师贺岚岗。

  作为毛泽东的史地老师,贺岚岗十分关注毛泽东的学业,时常在课余找毛泽东交谈,帮助毛泽东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在贺岚岗等老师的关心下,毛泽东的学习进步很快,经常获得全班第一名,尤其是历史和地理成绩更佳。

  在一次交谈中,贺岚岗了解到毛泽东在东茅塘读私塾时,塾师毛麓钟为他点读了《了凡纲鉴》,毛泽东很喜欢这本历史书籍。一次,由国文老师谭咏春命题为《救国图存论》的作文课,毛泽东洋洋洒洒,纵横捭阖,又是一篇好文章。贺岚岗阅后赞赏不已,特地把自己的一套丝绸布面装订的《了凡纲鉴》送给毛泽东。这对爱书又无钱买书的毛泽东来说,实在是一件难得的礼物。

  通过密切的交往,贺岚岗感到,论毛泽东的实际水平,已不适宜在东山学校继续读书,尽管这所学校是一所新式学堂,但落后的封建思想意识仍很浓,不利于毛泽东的发展。这时,恰好湘乡驻省中学堂寄来了信和聘书,邀请贺岚岗前往任教。当谭咏春老师和李元甫堂长与他共商毛泽东的深造问题时,贺岚岗当即同意他们的意见,并带毛泽东到湘乡驻省中学堂这所他神往已久的学校就读来了。

  假如说,《了凡纲鉴》是贺岚岗送给毛泽东的丰厚精神食粮的话,那么这次带他到省城读书,则更是这位老师馈赠给学生的更为珍贵的礼物。

  学校,历来是传播新思想的领地。湘乡驻省中学自然也不例外。随着“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呼声日渐高涨,孙中山、黄兴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领袖的影响日益扩大,学校的反清宣传也转向明朗化,由秘密转向公开。为了进一步适应急剧发展的政治形势,湘乡驻省中学专门增设了时事政治课,安排虽到学校受聘时间不长、但在湘乡教育界久负盛名的贺岚岗先生,担任这门课的任课教师,及时向学生介绍和传递全国反清斗争的情况与信息,大张旗鼓地灌输革命党人的思想和主张。

  湘乡驻省中学安排贺岚岗担任时事政治课教师,绝不是偶然的举措。在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贺岚岗任过国文、修身和历史、地理等教师,以一专多能、知识面广而受到同事称道和学生尊敬。不仅如此,他平时对国家大事特别关心,在阅读书报的时候,常常将国家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和著名人物的生平事迹摘抄成册,然后熟记于心,在教学或平时与人交谈之中,往往信口道来,竟持之有据,准确无误。这样一来,在湘乡学界,他又有“时事通”之誉。贺岚岗的这些过人之处,大概就是湘乡驻省中学聘任他的缘故。

  贺岚岗担任学校时事政治课教师的重任之后,果然不负众望,用“教绩斐然”来描述毫不过分。他翻阅了大量的报刊和书籍,进行认真而充分的备课,然后详尽地向学生介绍了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清朝政府丧权辱国的大量史实,和人民群众反抗清廷斗争的情况,特别是重点宣讲了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的政治思想和主张,从而使青年学生们看清了原本在他们心目中至高无上的朝廷的所作所为,初步弄懂了许多过去在头脑中一直是模糊不清的道理。尤其是毛泽东,这期间,在贺岚岗的精心指导下,他一边尽可能多地学一些文化知识,一边留心观察社会政治动态,从老师讲授的时事政治课和大量的反清救国宣传品中,去领悟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领袖的思想,汲取大量的政治营养,来丰富自己的政治头脑,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觉悟,为他日后政治上的“腾飞”奠定初步基础。

  通过贺岚岗先生,毛泽东知道了许多过去秘而不宣的“军国大事”。在贺老师这里,他还头一回看到了由著名同盟会会员宋教仁和于右任主编的《民力报》。他发现《民力报》通篇都是激动人心的消息,立即被它所吸引,并成为它的热心读者。1911年4月27日,黄兴率领100多名爱国志士在广州黄花岗起义。他们英勇战斗,终因寡不敌众而失败,林觉民、方声洞等72名革命党人和反清义士英勇殉难。当毛泽东在《民力报》上看到这则消息时,心情异常激动,烈士们为国为民捐躯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他。他后来回忆说:“宣统三年三月二十九日,黄兴在广州起事,全国震动。消息到湘,学生界中之抱革命主义者,已跃跃欲试。”毛泽东恨不得立即投身于反清斗争之中,充当革命的马前卒。

  毛泽东敏锐地感觉到社会正处于变革的前夜,为此而异常兴奋和激动,便奋笔直书了一篇充满激情的文章,标题为《打倒清王朝》,公开张贴在学校门口的墙壁上。这篇文章,大胆地发表了自己对国家大事的看法和主张,亮出了个人的政治观点,这就是:推翻腐朽的清王朝,组建民国新政府,把孙中山从日本请回来出任大总统,康有为当国务总理,梁启超当外交部长!这篇文章的发表,在学校引起很大的轰动。

  这是毛泽东第一次公开发表政见,是一个中学生的“政见”!

  后来,毛泽东曾就自己的这一举动解释道:“这是我第一次表达我的政治观点,当时思想还有些糊涂,我还没有去掉对康有为和梁启超的崇拜。对他们与革命党的区别也不甚了了。”诚然,从毛泽东这篇文章的主张看,他当时确实还不知道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派同康、梁为首的改良派的根本分歧,只是模糊地认为,凡是讲维新、干革命的人都应该联合起来,共同反对黑暗腐朽的清王朝,这说明他当时的政治思想还是混沌不清的。但是,他把孙中山列为理想中新政府的头号人物,说明在他的心目中,孙中山的地位已超过了康、梁的地位。这个事实表明,17岁的毛泽东,思想已发生了重大的转折:由深受康、梁思想影响,拥护“君主立宪”,到主张推翻清王朝,废除封建帝制和建立共和制。而促使他思想转变的动力,固然有他立志报效祖国,决心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宏大抱负,但亦不能排除有当时政治气候的影响和他的老师贺岚岗先生的正确引导。

  1911年春夏之交,全国反清情绪不断高涨,革命形势急剧向前发展。

  4月,清政府宣布“铁路国有”,其实质是将川汉、粤汉铁路的建筑权从民族资本家手中收回,出让给外国人。这一行径遭到了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川、湘、鄂等省迅速掀起了声势浩大的保路风潮,尤其是四川、还出现了大规模的群众性武装斗争。5月,湖南省各界召开了万人抗议大会,接着全省各地相继发生了罢市、罢工、罢课的抗议行动。湖南学界尤为激愤,他们“倡言罢课,到处开会演说”。遭到干涉后,“学生公然开会不成,则秘密开会,城里开会不成,则聚于岳麓山头。”这是辛亥革命的前奏。

  这些情况,毛泽东和他的同学们当时还不尽知道。为了加强对学生的宣传发动,学校让贺岚岗先生利用课堂教学的机会,及时向同学们通报了这些反清斗争的情况,还专门举行了几次演讲会,请贺先生向全校师生员工介绍国内政治形势。通过这些宣传活动,反清排满的情绪在该校愈演愈烈,师生们也一天比一天激动,他们似乎要在一夜之间从清廷的统治之下解放出来,以奋不顾身的姿态投入到这场轰轰烈烈的斗争当中。毛泽东几年后在他主编的《湘江评论》第四号中,对当时的情况追记道:“我们学校每天关着大门演说,好些同学慷慨激昂地主张革命。还记得演说的时候,一位同学将他身上的长袍卸下一丢,说:‘快习兵操,准备打仗’。”

  为了表示与反动卖国的清朝政府彻底决裂,毛泽东提议大家应当立即行动起来,并建议大家马上把辫子剪掉,有十几个同学纷纷表示响应。

  原来,清朝入关的时候,曾要求所有的臣民都按满人的习惯——男人蓄长辫子——来表示对满清的归顺和臣服。因此,现在剪掉辫子,就成了反对清朝、拥护革命的标志。

  围绕剪辫子的事,毛泽东和他的一位朋友展开了激烈争论,对于这一问题他们都讲出一套相悖的理论。他那位在法政学堂读书的朋友,从《孝经》上搬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的经典,来说明辫子不能剪掉。毛泽东的观点则完全建立在排满的政治基础之上,他认为大汉民族的男子自古就没有留辫子的习俗,它完全是满清统治者强加在我们头上的奇耻大辱,要打倒清廷,就必须剪掉辫子。毛泽东和另一同学首先剪去自己的辫子,并动员了十几个人也剪掉辫子。

  毛泽东的“剪辫行动”,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一件破天荒的事情,也是他第一次政治上的反叛,在湘乡驻省中学无异于投下一颗重磅炸弹,引来了相当大的震动,公开站出来支持和反对的人都很少,更多的人是见毛泽东剪掉辫子、留着小平头的模样,在旁边窃窃讥讽,纷纷议论。贺岚岗先生是为数很少的支持者之一,他在一次全校师生的集会上,旗帜鲜明地赞扬毛泽东等同学的剪辫行动,“剪断了满清套在汉人颈上之绳索,是悠悠二百余年莘莘学子惊世赅俗之壮举!”他还毫不顾及个人的身家安全,极其勇敢地站到了学生毛泽东剪辫子的行列中来,剪掉了自己头上那根蓄了四十余年、又黑又粗的长辫子,用实际行动,有力地支持了学生毛泽东的反清革命行动。

  革命浪潮在不断地涌动着,冲击着每个爱国青年的心灵。1911年10月10日,震惊中外的“武昌起义”爆发。其他省份的新军和会党也纷纷响应,湖南便是第一个起来响应的省份。

  有一天,一个革命党人得到湘乡驻省中学校长的许可,由贺岚岗先生邀请到学校讲形势教育课。这是一次激动人心的演讲,革命党人面对数百名师生慷慨陈词,历数200多年满清统治和2000多年封建皇权统治的罪恶,号召大家起来拥护革命。

  听了这次演讲后,毛泽东异常兴奋。他认为,推翻腐败的清政府的愿望很快就能实现。毛泽东决定投笔从戎,到武汉去参加革命军。

  但是,决策这样大的事情,应该找人商量后才能定夺。父母远在韶山,去信请示准耽搁很多时日;再说即使是去了信,父亲知道他不好好念书而要去当兵,也是不会应允的。思考再三,毛泽东觉得还是去找贺岚岗老师,听听他的意见。

  这天晚上,毛泽东来到贺岚岗先生的住处,把自己的打算告诉给了这位平素最信赖的老师。贺岚岗了解了毛泽东的想法以后,当即表示支持学生当兵打仗投身辛亥革命的行动。他还向毛泽东讲了东汉时代班超投笔从戎的故事,鼓励学生效法前贤,弃学从军,为国立功。

  最后,贺岚岗情绪激昂地对毛泽东说:“润之,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学士,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勇敢地拿起了刀枪,驰骋疆场,就是血溅荒丘、马革裹尸也在所不惜。正是靠这种大无畏精神,他们为国家建立了千秋功业,也使自己青史垂名,成为万代传颂的英雄豪杰。润之,你还很年轻,学古人、效前贤,到军营里去,跃马横枪,创一番大业吧!”

  听了贺岚岗先生这番鼓舞人心的话,毛泽东胸中豪情万丈,激动异常。向往火热斗争生活的他,感到先生的话是那样入情入理,催人奋进。他感激地对贺岚岗说道:“谢谢您,先生!谢谢……”

  在贺岚岗的支持和鼓励下,毛泽东终于下定了投身沙场、反清御侮的决心。随即,他开始了参军的准备工作——向学校正式提交了退学从军的申请报告;找富有的同学借了一些去武汉所需的费用;邀约了同窗好友郭梓材、毛煦生等人结伴同行;因当时的天气很潮湿,还特地到驻扎在长沙城的新军营地,找一个在这里当兵的朋友借了一双雨鞋……一切准备停当后,毛泽东便于当月底告别了贺岚岗老师,来到程潜领导的湖南新军第25混成协(旅)第50标(团)第一营左队当了一名列兵,亲自走上了革命的战场,为自己的七彩人生添上了一笔重彩。

  毛泽东所在的部队,成分比较复杂。既有和他一样投笔从戎的青年学生,也有来自城乡的忠厚朴素的贫民和小手工业者,还有来自煤矿的坚毅勇敢的工人。毛泽东和周围的士兵及官长都相处得很好。他经常和大家一起拉家常,谈生活,给他们写家信,讲故事。大家都很尊重他,称他为“我们的秀才兵”。

  当时,毛泽东年仅十七八岁,但身材已相当高大。入伍后,整日和成人一起操练、出勤,对此他毫无怨言,十分认真地完成操课任务。在短短的几个月里,便掌握了军事训练的全部课目,了解了许多武器弹药的基本性能,懂得了军队中诸如行军、打仗、宿营以及防守、进退等方面的初步道理。

  在紧张、艰苦的军事训练之余,毛泽东谨记他的老师贺岚岗临行前后的叮嘱,毫不放松学习,特别是时事政治的学习。

  毛泽东后来在陕北这样叙述当时的情况:“我的薪饷是每月七元——不管怎样,比我现在红军里的收人多——其中每月伙食费花去两元,还要花钱买水。……余下来的钱就买报纸,我贪婪地读报。”

  1912年春,正当湖南新军准备采取行动与清朝的走卒袁世凯决战时,非常大总统孙中山和袁世凯达成了“和议”:宣统皇帝退位,建立中华民国,孙中山到海外“考察”,袁世凯当了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革命并没有使身边的一切发生多大的变化,毛泽东想,再留在军队里已经没有什么必要了。这样,他带着迷惘的心情,退出了生活和战斗了半年的兵营。

  这次军旅生活虽然短暂,但在毛泽东青年时代乃至一生中都具有一定的意义。它不仅为毛泽东提供了一次参加“改朝换代”的大革命的机会,给他传奇的生活履历添上了重要的一笔;同时,它是毛泽东接触军事的开始,自此他粗知了一些军事常识,是他日后数十年戎马生涯的最初尝试。此外,他在军队接触了大量下层官兵,了解了他们的喜怒哀乐,掌握了他们的思想脉络,同他们建立了较深的战斗友情,并赢得了他们的喜爱和敬重,为他日后改造旧军队、建立新型的革命队伍,以及统率和指挥千军万马积累了初步的却极为宝贵的经验。

  应该说,在毛泽东这次重大的人生道路的抉择当中,他的老师——贺岚岗先生功不可没。是他,打破当时文人中普遍存在的重文轻武的偏见,坚决支持学生弃学从军的大胆举动,从而使毛泽东走出学校的小课堂,跻身于社会的大舞台,去寻求国家和民族的出路以及实现他个人人生价值的艰难求索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