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县安达驾校教练:细说洛阳八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3 14:10:37

细说洛阳八景

(2009-04-17 19:52:10)转载 标签:

文学/原创

我的情感梦想

我记录

感悟随笔

    细说洛阳八景
       张正义

 

    洛阳是我国著名的十三朝古都,当年城郭巍峨,宫阙壮丽,风景优美,胜迹如林。很早的时候,民间就有洛阳八景之说,有所谓“洛阳八大景”和“洛阳八小景”之分。“洛阳八大景”就是散布在洛阳城乡的著名自然景观、名胜古迹。自唐宋以来,很多文人墨客、衣冠人物,或讴歌作画,吟诗赋文;或营建园林别墅,家于洛阳,留连其中为这里的风物胜迹,留下了很多风雅轶事、美丽传说。出于对有着深厚凝重的历史文化底蕴、非常宜于人居环境的洛阳的热爱,本人不惜笔墨,撮录点滴,以飨有着揽胜探奇共同爱好者一起来游赏把玩。
   

    先说说洛阳八大景。

    这洛阳八大景是:  
    □ 龙门山色
    龙门,古称伊阙,隋唐以后始称“龙门”,距洛阳市南12。5公里,沿龙门大道终到。这里两山夹峙,形若门阙,伊水流经其中,宛如一条长龙穿门而过。这里山水秀丽,唐代的白居易曾说“洛阳四野山水之胜,龙门首焉”,因而“龙门山色”很早被誉为洛阳八大景之首。国内外游客来到洛阳,都希望能够一览龙门风光为快。
    龙门之胜有四:一是游览之胜,一年四季皆宜于游赏。二是山水之胜,山势雄奇,水流清浅,并且有甘冽的泉水,别处名胜难与比美。三是石窟之胜,古佛成林,千姿百态,栩栩如生,巧夺天工,是中国三大石窟艺术宝库之一,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四是古迹之胜,有历代名人题咏、古碑及胜迹。
    龙门昔有山水甲天下之称。两山对峙,崖石壁立,望之若阙,伊水历其间自南北流,故名伊阙。唐代诗人韦应物的《龙门游眺》曾咏诗道:
    凿山导伊流,中断若天阙。
    都门遥相望,佳气生朝夕。
    入龙门北口,路西有一石台,台上建方形石室,上题“石叟(sou)”二字,台下有池,名禹王池,又称石盆泉。水清而温,自石窍中喷涌而出,飞溢池外,碎石冲窍,喷珠跳沫,其状如蛤蟆吐水,故名蛤蟆嘴。池中石笋耸立,相传为大禹凿龙门之石砭。由此往南,数十米远,有泉水自山下石罅迸出,其流或涌出、或垂出、或穴出,非常壮观。泉水有凉,有温,泓浸漫流,饮之,味冽而甘。有的泉水为潜流,若隐若现,待成溪后,又不知消失何方。
    龙门西山绝壁上,石罅横裂,斜漏天光,悬瀑飞洒,状若珠帘。水汽蒸发而为云雾,朦朦胧胧,远视之,疑为仙境。但这些奇趣只有在雨后方能遇到。伊流清浅,波静沙明,水溅声鸣于石间,随波划舟,可为泛游。同时,在山麓浸流中,无危岩盘绝之险,可以登高望远。真是绝妙的风景区。唐代诗人韦应物在他的《游龙门香山泉》诗中写道:
    山水本自佳,游人已忘虑。
    碧泉更幽绝,赏爱未能去。
    由此可见,诗人的游兴是多么浓厚啊。龙门山水的佳胜,人们多在白天领略,殊不知夜间更妙。李白在《秋夜宿龙门香山寺》诗中说:
    水寒夕波急,木落秋山空。
    望极九霄迥,赏幽万壑通。
    烟皓沙上月,心清松下风。
    玉斗横网户,银河耿花宫。
    龙门除了自然风光秀丽优美之外,还是世界著名的佛教艺术宝库。两山现有窟龛2100多个,雕刻精美的佛像约10万余尊,大者达17米以上,小的仅有2厘米左右。造像题记及其它碑刻约有3600余块,有古碑林之称。另外还有佛塔40余座,绝大部分都是浮雕。这些古代艺术精品一直强烈吸引着中外游客。
   

    □ 马寺钟声
    “马寺钟声”是洛阳八大景的另一景。千年古刹白马寺始建于东汉明帝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素有中国佛教“释源”、“祖庭”之称,位于洛阳以东12公里处。白马寺到了北魏、唐、宋时代,因为佛教极盛,寺院殿堂巍峨,曾有僧众千余名,僧人们每天早晚按时上殿诵经。
    白马寺内有口大铁钟,称为“夜半钟”,重约5000余斤,钟声特别洪亮,堪称神奇。每当月白风清之夜,敲打此钟,钟声悠扬飘荡,远闻数十里,听之使人心旷神怡。据传这口钟与洛阳城内东大街钟楼上的一口钟音律一致,可以共鸣。人们往往在听到白马寺钟声响起,紧接着洛阳城内钟楼上的钟也同时鸣响,两口钟音响和谐,音律优美,一东一西,竞相唱和。民间曾流传着“东边撞钟西边响,西边撞钟东边鸣”的佳话。因此,“马寺钟声”被誉为洛阳八大景之一。
    据传,洛阳城内钟鼓楼上的大钟原先用一草绳系挂,后草绳被人盗去,换成了铁索,这种和鸣的现象便消失了。古人曾写诗赞美白马石钟鸣鼓乐的胜景道:
    钟声响彻梵王宫,下通地府震幽灵。
    西宋金乌天边去,急催东方玉兔升。
    这就是洛阳八大景之一的“马寺钟声”。现在每年的除夕之夜,洛阳市委市政府的主要领导,都要去撞响第一声钟,为全市人民送来第一声吉祥之音,向全市人民表示衷心的祝福。
  

    □ 金谷春晴
    金谷园,是西晋石崇的别墅,遗址在今洛阳老城东北七里处的金谷洞内。石崇,字季伦,小名齐奴,是有名的大富翁。其父石苞因帮助晋武帝司马炎篡魏有功,晋爵为大司马封乐陵郡公加侍中,显贵当时。石崇在晋惠帝时,出任南中郎将荆州刺史,因劫掠远路客商而暴富。
    元康六年(公元296年),石崇为太仆卿,出使为持节监青徐诸州军事征虏将军,他因与贵族大地主王恺争富,在洛阳金谷涧修筑别墅,即称“金谷园”。该园随地势上下高低,筑台凿池,凡海内珍花奇草、娱目悦心之物,莫不毕集。园内清溪萦回,水声潺潺。石崇因山形水势,筑园建馆,挖湖开塘,周围几十里内,楼榭亭阁,高下错落,金谷水萦绕穿流其间,鸟鸣幽村,鱼跃荷塘。石崇用绢绸子针,铜铁器等派人去南海群岛换回珍珠、玛瑙、琥珀犀角、象牙等贵重物品,把园内的屋宇装饰得金碧辉煌,宛如宫殿。金谷园的景色一直被人们传诵。每当阳春三月,风和日暖的时候,桃花灼灼、柳丝袅袅,楼阁亭树交辉掩映,蝴蝶翩跃飞舞于花间;小鸟啁啾,对语枝头。所以人们把“金谷春晴”誉为洛阳八大景之一。
    石崇在金谷园中与当时名士潘岳、左思、陆机等23人结成诗社,号“金谷二十四友”,朝夕游于园中,饮酒赋诗,逍遥自在。又用明珠十斛买一美姬,名为绿珠,并为其建高楼一座。后石崇为仇家杀于洛阳东市,绿珠也殉情跳楼而亡。
    唐代诗人杜牧曾写金谷园诗感叹道:
    繁花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
    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
    金谷园为洛阳名园,其故址人们多以为是在今洛阳车站附近的金谷园村。而据考证,实在今洛阳东北(晋代洛阳都城之西)孟津县送庄乡凤凰台村。每年早春时节,山间谷底,溪水潺潺,山花烂漫,颇富自然野趣。


  □ 洛浦秋风
    洛浦,即洛河之滨。自隋唐直至北宋五百余年,洛河河道几经整修,风景非常优美,既有舟楫之便,又有风景之胜。那时的洛河两岸,每当春夏之际,桃李夹岸,杨柳成荫,长桥卧波,河畔游人,络绎不绝,希望来这里“金风消夏”、“半月横秋”。这里一年四季风景如画,充满诗情画意。特别是在盛夏季节,人们在绿荫丛中,纳凉闲话,耳闻百鸟鸣啭,身感清风徐徐,暑气顿消。洛河之滨景色怡人,成为名闻海内的游赏胜地。
    千百年来,许多文人骚客在这里留连忘返。早在三国时,曹子建说他在河畔遇到一位神女,他就借题发挥写了一篇《洛神赋》。初唐四杰的王勃、杨炯、卢照麟、骆宾王曾徘徊洛滨,不忍离去。唐高宗时,上官仪循着河堤,缓辔咏诗,洛滨景色之佳,可以想见。
    唐代诗人白居易曾写诗赞道:
    津桥东北斗亭西,到此令人诗思迷。
    眉月晚生神女浦,脸波春傍窈娘堤。
    柳丝袅袅风缲出,草缕葺葺雨剪齐。
    报道前驱少呼喝,恐惊黄鸟不成啼。
    而今,人民政府沿堤新建的洛浦公园,更是独具匠心,远胜古人,成为全市人民休闲游览胜地。


    □ 天津晓月
  洛阳城南洛河之上,今洛阳桥东,有一单孔石桥,桥上原有四角亭、栏杆、表柱,屹立于河中,两端有酒楼、市集,行人车马熙熙攘攘,络绎不绝。这就是隋唐时的天津桥旧址。后人称之为一孔桥,又称洛阳桥。
    天津桥初建于隋大业三年,原是一座浮桥,是洛阳南北交通的要冲。当时隋朝的都城洛阳,周围70余里,洛水贯穿城中,跨河建天津桥,有天汉之象。桥北与皇城南门端门相应,南与定鼎门大街相接,直通龙门,是都城南北往来的通衢。唐时改为石桥。拂晓时分,漫步桥上,举首可见一轮弯月垂挂天幕,俯首河面波光粼粼,偶尔又传来洪亮悠扬的钟声。清雅幽静的意境使“天津晓月”成为著名景观。天津晓月历来被称为洛阳八大景之一,因此唐宋诗人有不少歌咏天津晓月的诗篇。无怪乎唐代诗人刘希夷曾有诗道:
    天津桥下阳春水,天津桥上繁华子。
    马声迥合青云外,人影动摇绿波里。
    这真是写景如画。唐时天津桥南有一座董家酒楼,李白游洛阳时,经常在此楼饮酒放歌,诗道:
    忆昔洛阳董糟邱,为余天津桥南造酒楼。
    黄金白璧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
    每当凌晨,登上此亭望月,格外明朗清净,给人以幽远的遐想。可惜自宋以后,战火连绵,建筑物大多被毁,天津桥亦未幸免。民国年间在附近建了一座碑亭,伫立于洛河中央,在亭的西面又建了两座大桥,吸引着无数游客前往凭吊。今故桥虽废,但从历代诗人们的诗篇里,也可想见当时的盛况。


    □ 平泉朝游
  “平泉朝游”是指洛阳市南13公里,龙门西边的山脚下梁家屯村的唐朝宰相李德裕平泉别墅。这里原为乔处士宅,后为李德裕所得,营建花草木石,多系当时海内奇珍。这里山峦环抱,林木掩映,泉水源口,清溪萦回,成为唐代著名园林名胜,与晋代石崇的金谷园并称豪华。

    李德裕,字文饶,赵郡人。唐武宗时为宰相,以功兼封太尉、卫国公。他出将入相三十多年,无论是在政治、军事、文学上,都是很有才干的。特别是在武宗时期,皇帝对他十分信任,简直是言听计从。但是由于他气量狭窄,报复心很重,结下的仇敌也特别多。最后终于被谗言所害,流放到南方,于大中二年(848年)卒于珠崖郡(今海南),时年63岁。

    李德裕之所以营建平泉别墅,是继承他父亲的遗志。他父亲李吉甫,元和初年为宰相,在流放到南方时曾写过这样一首诗:

    龙门南岳尽伊原,草树人烟月所存。

    正是北州梨枣熟,梦魂秋日到郊园。

    这首诗对李德裕影响很大,并因此产生了退隐伊洛之志。

    他在龙门得到了乔处士故宅后,就精心营建了平泉别墅。建有书楼、瀑泉亭、流杯亭、东溪、西园、双碧潭、竹径、花乐栏等亭台楼榭百余所,又购得各地珍木奇石百品以上,列于庭间。据《洛阳志》载:平泉有醒酒石。据说醉酒的人卧在上边,凉沁脾胃,酒气顿消,故名醒酒石。

    李德裕称平泉为“桑梓邑”,他在《平泉记》上教育他的子孙说,如果谁将来把平泉卖掉,就不是我的子孙。即使把平泉的一树一石给别人,也不是我的好子孙。然而到五代时,醒酒石被人弄去,虽因此而杀人,也无济于事。到宋朝时,平泉的怪石奇卉,大都被人夺去。

    现在,平泉别墅已荒废。李德裕花园故址上尚有平泉寺,以及昔日胜景。

 

    □ 邙山晚眺
  邙山,又称北山,或名平逢山、太平山、郏山、北邙。它像一条长龙蜿蜒横卧洛阳之北,东西横旦数百里,海拔约250米,如同洛阳的天然屏障。

    据《河南府志》记载,自邙山之首白马山,往西到神尾山,凡三十三峰,经渑池、新安、洛阳、孟津、偃师、巩义六县市,东西长380余里。山名以县各异,以洛阳为例,邙山之西北五十里连孟津界之山为谷城山,亦名谮亭山;谷城山南为缟羝山;东为平逢山,亦称郏山;郏山西称郏溽陌;郏山东转入孟津境,为宜苏山;转南为无涧山;邙山北垂为白马山,亦名白马阪;阪下,为孟津县白鹤乡。

    “邙山晚眺”是指站在邙山之平逢山上眺望洛阳而言。平逢山南下为古王城,东阜为翠云峰。其上树木森森,苍翠如云,故名翠云峰。武则天曾在上边修建了一座金碧辉煌的避暑宫,每到夏季酷热之日,便带领群臣入宫避暑。   

    俗谚说:“生在苏杭,葬在北邙”,古人把气势雄伟、土质深厚的北邙当作死后长眠的好地方。邙山又是古代帝王将相陵墓集中之地。孟津新庄村附近古冢林立,这就是东汉诸陵和王公大臣们的墓葬区。古时百姓也相沿成习,多把坟墓建在邙山,以至于邙山之上无卧牛之地。白居易有诗道:

    贤愚贵贱同归尽,北邙冢墓高嵯峨。

    古来如此非独我,未死有酒且酣歌。

    唐朝诗人张继也写诗道:

    山头松柏半无土,地下白骨多于土。

    寒食家家送纸钱,鸟鸢作巢衔上树。

    人居朝市未解愁,请君暂向北邙游。

    唐朝诗人王建也写诗道:

    北邙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

    旧墓人家归葬多,堆着黄金无埋处。
    每当春暖花开之日,或秋高气爽之时,特别是清明时节和重阳节,成群结队的男女都要到山上扫墓、踏青、登高远望,相沿成习。特别是城北的翠云峰,唐宋时代古木森列,苍翠如云,是人们登高游玩的圣地。每当夕阳西下,暮色茫茫,万盏华灯初上,万户炊烟袅袅,站在峰顶向南观看山下高大的城郭,雄伟的宫阙,宽广的园囿,富丽堂皇的楼阁,十分壮观。伊洛山川之胜,绿荫丛中,十万人家,尽收眼底,一览无余,蔚为壮观。特别是晚上,万家灯火,密如繁星,使人们疑为人间天上,大有脱凡超俗之感。这就是洛阳八大景之一的“邙山晚眺”的写照。

 

    □ 铜驼暮雨
    “铜驼暮雨”是洛阳八大景的最后一景。洛阳老城东关的大通巷,隋、唐、宋时叫“铜驼陌”,明清时名铜驼街。唐宋时期,这个地方非常繁华,其附近的河两岸,种植了大量桃李,是当时著名的游览胜地。它位于隋唐城的城东北隅,当时国际贸易市场叫“丰都市”一带。它西傍洛河,桃柳成行,高楼瓦屋,红绿相间,每当阳春时节,桃花点点,蝴蝶翩翩,莺铭烟柳,燕剪碧浪,其景色之美,别有洞天,不亚于石崇的金谷园。特别奇妙的是,由于这里人烟稠密,每当暮色茫茫,家家炊烟袅袅上升,苍茫的暮色,像是阴阴沉沉,将要下雨的样子,这就是人们赞不绝口的“铜驼暮雨”的由来。
    西晋洛阳都城阊门(宫城正南门)南街,也叫铜驼街,是魏明帝置铜驼的地方。酒泉太守、关内侯索靖(字幼安,敦煌人)来洛阳,看到西晋政治腐败,政权将倾,便指着铜驼说:“会见汝在荆棘中耳”,后果应验。而八大景中的“铜驼暮雨”则指的是唐宋时的铜驼陌,即今之大通巷,而非白马寺东的汉魏故城阊门南街铜驼街。
    唐朝诗人刘沧《晚秋洛阳客舍》诗中有:
    隋朝古陌铜驼柳,石氏荒原金谷花。
    庭叶霜浓悲远客,宫城日晚度寒鸦。
    北宋司马才仲《洛春谣》中也有咏铜驼陌之句:
    洛阳春水杨春风,铜驼陌上桃花红。
    高楼叠柳绿相映,绡帐金莺香雾浓。
    北宋邵雍《击壤集·首尾吟》中也有诗道:
    花深柳暗铜驼陌,风暖莺娇金谷堤。
    尽是尧夫行乐处,尧夫非是爱吟诗。
    这些诗句都是描写唐宋时铜驼陌的,足见当时那里的景色是非常美丽宜人的。

 

  再说洛阳八小景。洛阳八小景是在洛阳八大景选出之后洛阳胜景的续集。这八小景是:
    关林翠柏
     关林位于洛阳城南15里的关林镇,是三国蜀将关羽的首级冢,始建于隋朝。这里朱墙绿瓦,极其崇丽,风光明媚,景物秀丽。特别是关羽墓冢周围和庙院内,有许多大可盈围的古柏树,多为明代所栽,蔚然成林,这是称其为关林的又一说法。这里背邙山,面伊阙,洛水出其后,伊水绕其前,古柏环抱,苍翠清幽,远远望去,碧波重叠,犹如一片绿海,游人至此,仿佛置身于神话世界。明朝范廷弼曾写《谒关帝君墓祠》诗描绘这里的景色道:   

      雒阳城外汉侯林,桧老松风带汉阴。
      三鼎未酬一统志,
中原不死万年心。
      忠魂落日凝残照,
正气横虚低暮岑。
      系马祠前不忍去,
唏嘘吊古几长吟。


      龙池金鱼
      龙池,原在洛阳市西南8公里周山上的龙池沟村。这里早先有一座九龙圣母庙,庙前有一池泉水,名叫龙池。水清且温,饮之冽而甘,清浅见底,亮如明镜。池内有许多五色金鱼,比平常的要大许多,色彩艳丽,与众不同。更令人奇异的是此鱼换到任何地方都养不活。故当地人传说这是“神鱼”、“龙鱼”,来此游览者络绎不绝。每当逢年过节,村里村外迷信的老人,都到池边顶礼膜拜,祈求得福,并拿面食诸物饲鱼。
      据说过去曾经有人化验过这里的泉水,发现水中含有一种矿物质,故龙池里的金鱼一离池水就不能生活。所以长期以来没有人动过这里的金鱼,可惜在日寇侵入洛阳时,龙池和圣母庙均被日本鬼子炸毁。
      如今,龙池沟中蓄起了水库,一泓碧水,四周绿树芳草,山花烂漫.不失为一处休闲郊游的佳妙之处。

 

    东城桃李
    洛阳自隋炀帝营建东都始,便在城东河两岸遍植花木,阳春时节,杨柳依依,桃红李白,繁花似锦,万紫千红,风光秀丽,有“花城”、“春城”之称。花木中最为灼艳者,为城东之桃李,每当春天桃李盛开之时,人们携带乐器洒食,结伴到城东赏花、畅游,无不醉心忘返。
    据《隋书》和《大业杂记》记载,隋炀帝建洛阳东都,共建十个城门,东边外郭城(亦名大城或罗城)城门有三个。中间的叫建阳门,南边的叫永通门,北边的叫上春门。上春门东有亭子宫,宫南临漕渠(系引瀍水东出上春门折南入洛河)。东临积润池,池东南有华林园。上春门外,有六坊,临南北大道。大道阔一百步,道两旁广植桃李。上春门内,河东岸,以皇城宣仁门到上春门的大道称宣仁门大道。当时的瀍河两岸,杨柳依依,桃李成行,阳春时节,风光尤为秀丽。此即隋唐铜驼陌。这一带及上春门内外,从瀍河到漕渠两岸,当时均为观赏胜地。如唐刘沧诗:

    隋家古陌铜驼柳,石氏荒原金谷花。

    庭叶霜浓悲远客,宫城日晚度寒鸦。
    北宋司马才仲《洛春谣》中也有咏铜驼陌之句:
    洛阳春水扬春风,铜驼陌上桃花红。
    高楼叠柳绿相映,绡帐金莺香雾浓。

    这些诗句都是指此而言。
    到了宋代,游赏的中心点又稍向东移。据《宋史》记载,景德四年(1007年),宋真宗入西京(洛阳)谒诸陵,下诏在西京太祖诞生地(今洛阳东关爽明街北头)应天院内建太祖神御殿,并绘圣容于殿中,殿周围广种桃李,以招引士民去瞻仰圣容。到天圣元年(1023年)三月,宋仁宗又在应天院内建奉真殿,绘真宗御容于殿内,又在应天院内外,广植桃李。到春天桃李开放之时,红红绿绿,绵延开去,香风徐徐,一片锦绣,引得城里城外之人,携樽挈盒,品竹弹丝,都到城东来游赏。起初只是本城游人,后来渐渐名闻四方。许多外地人也都慕洛阳城东桃李之名赶来游赏。正如北宋诗人张崏(字子望)《洛阳观桃李》诗云:
    平生自是爱花人,到处寻芳不遇真。
      只道人间无正色,
今朝初见洛阳春。


      西苑池塘
      西苑,是隋炀帝在洛阳涧河两岸修建的一座规模宏伟的皇家园林。苑中集合了当时天下所有的珍树名花,奇禽异兽,堂台楼观,极尽奢华。
      关于西苑的盛况,在《资治通鉴·隋纪》和《大业杂记》上都有极为详尽的记载:大业元年(605年)五月,隋炀帝在洛阳营建西苑,周长二百里,其内为海(人工湖)。海周长十余里,中有方丈、蓬莱、瀛洲诸仙山,相去各三百步,山出水面百余尺。台观殿阁,依山建筑。北有龙鳞渠,曲曲折折注入海内。渠宽二百步,上跨飞桥。渠两岸建十六院,院门均临渠,每院以四品夫人主之。其外游观之所,还有数十处。堂台楼观,穷极华丽,历代帝王所建的花园别墅无出其右者。
      每当秋冬百花凋落,隋炀帝便命宫人剪彩绸为花为叶,遍缀院内花木枝条。特别是池塘内的荷花,用红白彩绸剪花布之,游幸时还要派人把池内冰层砸去,以便行舟畅游。彩绸褪色之后,马上换成新的,常如阳春。每当月夜,隋炀帝必引宫女三、五十人,到西苑各处游玩。隋炀帝还亲自作“清夜游曲”数十首,让宫人随时吹奏。各院夫人,每夜都准备极其精美奢华的珍馐美味,以迎求炀帝恩宠。西苑的奢华靡丽,是任何一代帝王所营建的宫殿苑囿所无法比拟的。后来,西苑池塘便成为洛阳美景。


     午桥碧草
    午桥,是指唐代宰相裴度和宋代宰相张齐贤的午桥别墅。其址在洛阳市东南7.5公里伊水岸边的午桥村,
    据《唐书·裴度传》记载,裴度在唐元和至长庆年间(608至824年)当宰相,适逢时艰,乱臣贼子,横行朝野,裴度奋命决策,戡定叛乱,以身系国之安危者二十年,为唐朝中兴的栋梁之臣。到大和九年(835年),因皇帝重用信任宦官,打击排斥正直的朝臣。裴度既不满于当时的朝政,又对扭转局势感到无能为力,便产生了退隐的思想。于是,在东都洛阳集贤里置了一所宅第。筑山穿池,竹木丛茂,风亭水树,梯桥架阁,岛屿回环,穷极都城之胜概。又于午桥创别墅,种植花木万株,中起凉台暑馆,起名绿野堂。又引伊洛之水贯其中,酾引脉分,映带左右。每当闲暇,便与诗人白居易、刘禹锡等以诗酒书琴自乐,畅游园中,吟诗抚弦,高歌放言,酣宴终日。当时名士皆从之游。又据《穷幽记》记载,裴度公午桥庄小儿坡,茂草盈里,裴公每使数群羊散于坡上,使雪白的羊群和如茵的青草相映成趣。还说:“芳草多情,赖此妆点。”    

    白居易有《奉和裴令公(新成午桥庄,绿野堂即事)》诗专记此事:
    旧经开桃李,新池凿凤凰。

     只添丞相阁,不改午桥庄。

     远处尘埃少,闲中日月长。

     青山为外廓,绿野是前堂。

     引水多随势,栽松不趁行。

     年华玩风景,春事看农桑。

     花妒谢家妓,兰偷荀令香。

     游丝飘酒席。瀑布溅琴床。

     巢许终身隐,萧曹到老忙。

     千年落公便,进退处中央。
     又有《春和令公(绿野堂种花)》诗:
     绿野堂开占物花,
路人指道令公家。
     令公桃李满天下,
何用堂前更种花?
     到宋朝,张齐贤罢相归洛,得裴度午桥庄,有池榭松竹之胜。每日与亲旧觞咏其间,意甚旷适。他自己写诗道:
      午桥今得晋公庐,
水竹烟花兴有余。
      师亮白头心已足,
四登两府九尚书。
      据《吕氏童蒙训》上说,张齐贤罢相归洛,日与宾客吟宴于其间。郑工部文宝《题绿野堂》有一句最为警绝:
     水暖凫鹥行哺子,
溪深桃李卧开花。

     欧阳修大加赞赏,认为“风味不减少陵(杜甫)摩诘(王维)。”此后,午桥胜景就更加有名了。


     
瀍壑朱樱
      沿着瀍河溯流而上数里,在其流经的邙山沟谷中,有一个小村名叫樱桃沟。此沟正当瀍河上游,经瀍水冲刷,形成一条南北深壑,两边土壁,高达数十丈,耸然屹立,如刀斧削成。村人在满沟遍植樱桃树,每当春天樱桃熟时,满沟遍壑,高高低低,珠红叶绿,连绵数里,极富自然野趣,故被称为“瀍壑朱樱”。
      清代洛阳知县龚松林,曾在游览“湟壑朱樱”后,写诗赞颂道:
      为访樱桃沟,
登临向北邙。
      雨飞新绿嫩,
风动野花香。
      赤玉妆盈村,
红珠摘满筐。
      衷肠原自热,
那用大宫浆。
      他把樱桃比作“赤玉”、“红珠”,将“瀍壑朱樱”的迷人景色描绘得淋漓尽致。


     
石林雪霁
      洛阳东南偃师寇店乡境内有石林山,又名玉泉山。此山面对洛阳,居伊阙之东,紧邻嵩岳,耸然起于偃师、伊川两县交界处。山上多名胜古迹,昔时为游览胜地。
      山上有泉水,色如碧玉,泉旁有玉泉寺、白龙寺等。玉泉山便因此而得名。另外山上还有朝阳洞、磨针宫等古迹以及魏明帝的高平陵和宋代文学家范仲淹的墓园。
      据说,三国时魏文帝曾在此山打猎,突然有一只猛虎从身后窜出,越乘舆而过,身边大臣乱成一片,纷纷躲避,惟大将孙礼处乱不惊,拔剑向虎投去,使文帝得救,后得文帝重用。
      由于石林山是洛阳近郊最高峰.每当冬季大雪转晴之后,其它山上的积雪都已溶化了,惟有此山,银装素裹,茫茫一片,在阳光的照射下,反射出奇异的光彩。特别是在月明之夜,皑皑雪山,巍然屹立于银灰世界里,远远望去。犹如仙山琼宇,使人有置身童话世界之感。


      伊沼荷香
      伊河入伊阙后,特别是从龙门至偃师入洛河这段河岸有很多天然池沼。从唐宋以来,人们就在这些池沼里栽种藕莲。每当盛夏,伊河两岸荷花盛开,那一池池碧荷红莲,在微风吹动下,散发出迷人的馨香,使人清爽愉快,流连忘返,暑意顿消,故而形成“伊沼荷香”这一景观。
      唐宋以来,很多社会名流如唐代名相裴度、大诗人白居易,宋代名相文彦博、富弼、王拱宸、吕夷简、张齐贤,以及史学家司马光、理学家二程(程颢、程颐)等都在伊水之滨建筑了别墅。特别是程颐连号也称伊川先生。这些名人之所以爱莲,还另有深意。古人把荷花称为君子之花,正如北宋哲学家周敦颐在《爱莲说》中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至今,伊河两岸的很多村庄,仍在村寨周围的池塘里,种植藕莲,每到夏季,红红白白,香飘数里,沁人心脾。

     

      时光荏苒,物换星移,时过境迁,觉今是而左非。工业化的进程,意味着农耕文明的淡出。那富有诗情画意、令人流连忘返的迷人景致在逐渐消散,淡出人们的视野。洛阳八大景和八小景中的很多景致今已不存。一些景点只能靠历史典籍的描述,靠诗人留下的诗篇,靠摄影师留下的那泛黄的老照片、靠画家留下的那发霉的老画框,甚至只能靠人们的想象、怀念了。人们呼唤工业化进程中,少一些野蛮、粗糙,多一些绿色、环保,留住传统,呵护传统,为我们的子孙留住美好的精神家园。

 

分享到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