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交警网站查询系统:对《一掌经》的理解(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4:05:34

对《一掌经》的理解(三)

    一掌经中有“此书不可错放匪徒者”一说,不知是否为原著内容。何为“匪徒”?又何为“错放”?佛家的东西又怎能为“匪徒”所用?其危害性究竟在哪里?这些似乎可以理解,又似乎不能理解。分析只有两种可能:一是原著并没有此戒,是后人出于某种目的加上去的;二是一掌经还有更加精妙、善者恶者皆可使用、常人难以了解到的天机。但从目前所流行的版本看,似乎没有什么值得保密的内容。

 

    从定义上看,所谓“匪”即“官”的反义词,分别代表“邪恶”和“正义”。其实人的本身并非完全象“三字经”中所说的“人之初,性本善”,也存在“恶”的一面,这是一掌经的核心理论,也是佛家的观点。虽然个体对“善”与“恶”的认识不同,体现程度各自有别,但是,人具有两面性这一观点的确是颠扑不破的真理。甚至“恶”的本性还多一些,否则就不用佛家来“度”了。人先天具备“善”与“恶”的两重性,使之都可能为“官”,又都可能为“匪”。善者可能变恶,恶者也可能转变为善,正义与邪恶两种理念或多或少,从量变到质变,走向极端时才可发现,正常时段是无法区分的。况且从另一角度去理解,也不见得只有杀人放火、盗窃抢劫等公开损人利己行为者才是“匪徒”,那些隐藏在冠冕堂皇的外表下的罪恶,对比那些小打小闹来说岂不更俱匪性。这种真假、善恶混淆不清,应该是人心叵测和正义感的缺失所形成的现象。同时也给一掌经“不可错放匪徒”这一戒律的认识增加了难度,要么任其失传,要么无所适从,因为有“错放匪徒”之忧。

 

    据我所知,只有大多数贫苦人相信因果报应、善恶之别。那些敢于伤天害理的人大多不信“迷信”,不讲正义,崇尚的是“信则有,不信则无”的理念。佛家理念对他们来说没有任何好处,反而是道德上的限制。况且一掌经绝非“十三棍僧救唐王”的少林武功;济公活佛呼风唤雨、飞沙走石的法术那样的降妖伏魔、惩恶扬善的独门绝技,只是观察人生运律、教人为善的方法和理念而已。“匪徒者”用它干什么?难道能用一掌经打家劫舍?做了伤天害理之事能逃脱罪责不成?这显然是无稽之谈。相反,主张正义,引导“迷者”放下屠刀,行善积德倒是可能的。“世间多生迷途者,只在山僧一掌观”,所谓“迷途者”应该包括“匪者”在内,说明一掌经绝对是有教育意义的。如果世人都能了解自己的本性特点和随意而行的后果,真正“明心见性”,收敛恶念,多行善事,无论对一掌经的传播,以及对社会与人类自身的健康发展都是非常有益的事。因为它只是一种文明理智的观察方式,而没有用强行武的策略和手段,只有益而无害。

 

    另一个情况也能说明无选择的传承一掌经是十分必要的。中国古人发明的宝贝很多已经失传,能够留下来的也是支离破碎,而且所剩无几了,原因主要是“密传”或“分传”甚至保守不传造成的结果。“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同行是冤家”使原本就不科学的经验主义的传播方式更增加了失传的机率,很多宝贵的东西因分散而丢失,自然难以完整的得到传承和发扬。现在社会上流传的一掌经版本和内容各不相同就是例证,更不要说版本之外的密传内容了。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善恶的混淆不清,相信并自愿改变本性者越来越少,各自隐秘的结果一定是可悲的。目前一掌经已经是支离破碎,几近失传,如此宝贵的东西自此消声匿迹实在可惜。希望喜欢一掌经的善良的人们能够认识到一个道理,其实保守本身也是一种贪念。因为一掌经来源于佛家,近似佛法,所以丝毫没有保守秘传的理由,持有保守观点决不可取。

 

    作为一名普通一掌经爱好者,只是片面的掌握部分内容,实在没有什么资本可以宣扬的。只是希望各法各派的爱好者们都能公开所长或者经验,互通有无,便于那些具有高智慧者把一掌经更加完整的总结和传承下去,使之能够得到进一步发扬。不要被尚未理解的个别“戒律”所束缚,或者居于一隅而孤芳自赏。因为“匪者”在当今时代是无法定性的,“错放”之说也难以对号入座。何况一掌经绝非“匪”者能用。相反,一掌经主要是佛家理念,摒弃邪恶,主张善良和正义,应该象佛法一样去弘扬和普及,使之更好的发挥出为人类造福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