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哪里可以年检:云南省广南县发展农业产业化情况报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5 08:15:22

一、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状况  

(一)主导产业初显成效,产业基地不断扩大  

一是粮食生产在自然灾害频繁的情况下,得到进一步发展。“十一五”以来,金融危机和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给农业生产带来的不利影响。县委、县人民政府高度重视粮食安全,以落实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支农惠农政策为重点,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粮食播种面积稳中有升。以加大“两杂”及优质稻种推广力度,大力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农作物间套种、规范化种植等适用增产技术示范样板为载体,不断提高农业科技含量,粮食产量近年来持续增长。到2010年,全县共完成农作物播种面积241.5万亩,其中:粮食播种面积163万亩,经济作物完成53万亩,饲料及其他作物完成25.5万亩,总产量2.73亿公斤;实现粮食商品量1.23亿公斤。进一步巩固了广南产粮大县的地位,并获得全国产粮大县奖励资金500万元。  

二是农业基础设施得到改善,农业生产后劲进一步增强。我县耕地总面积187.2万亩,常用耕地面积103.89万亩。“九五”期间,通过国家、省、县三级的投入,新建成坡改梯地1.1万亩,炸石造地1.57万亩,水浇地0.43万亩,中低产地改造4.65万亩,配套小水窖(池)625口。“十五”期间,全县实施完成配套小水窖1.22万口,新增水浇地9476亩,台地建设5679亩,中低产地改良5.46万亩。到2009年底,全县三保台地发展到6.38万亩,水浇地发展到3.66万亩,小水窖发展到1.87万口,合计建成不同产量层次农田地56.72万亩,占常用耕地面积的37.9%,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改善,使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提高,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进一步加强。   

三是优势特色产业初具规模,基地化生产建设得到进一步巩固。经过多年的发展,全县逐步形成南半县以优质米、优质蔬菜、优质油菜等产业为主,北半县以茶叶、甘蔗、水果等产业为主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格局,共完成优质米、茶叶、甘蔗、辣椒、蔬菜、油菜、水果等基地化生产83.4万亩,茶叶发展到35.2万亩,甘蔗4.9万亩,八宝米11.1万亩,烤烟7.9万亩,加工企业发展到22家。这一时期,以设施农业为主的果蔬种植业异军突起,那洒现代农业蔬菜建设园区、八宝镇蔬菜无土栽培基地、坝美镇蔬菜科技生态示范园、南屏葡萄标准化建设园已经做出特色并初具规模,目前已建设蔬菜大棚核心区500亩(含蔬菜规模化育苗区50亩,新品种试验示范区100亩),标准化生产示范区5000亩,连片蔬菜示范5万亩。同时,被喻为植物黄金的中草药材黑节草已在旧莫者哈基地种植成功,试种面积256亩,产品供不应求,三七产业已在全县范围内扩大种植,目前发展到2147.4亩,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发展态势。  

(二)龙头企业日益壮大,带动能力明显增强  

通过加大扶持力度,全县共建成以凯鑫、丰汇、石山、九龙山茶业,冠桂糖业,八宝贡米业,宏发种养殖业,堂上果业,板蚌木薯,健达食品厂等各类种养殖加工业为主的企业22家,其中:固定资产在1000万元以上、年销售收入达500万以上的企业10家,获得州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认证4家,省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认证1家,企业安置劳动力2689人,带动生产基地83.4万亩,带动农户14.6万户,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10.46亿元,利税1532万元。按照扶优扶强的原则,我县重点培育示范带动能力较好的企业14家,在国家发展农业产业化资金的扶持下,企业通过技改扩建、实施基地标准化生产和加强经营管理等措施,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已成功步入市场运行的轨道,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可持续发展步伐。  

(三)市场体系逐步完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较快  

一是积极建设和培育各类农村专业市场。通过整合各种项目,结合产业发展实际,我县在城区重点建设了以莲城中心市场、八宝米交易市场和莲城镇牲畜交易市场等大型农产品交易市场,并根据各地区优势特色产业的分布情况,以贸易集市为载体,在各乡镇分别建立农副产品集贸市场,在底圩、坝美、南屏、珠街、八宝等地分别建立茶叶、水果、蔬菜等优势农特产品专业市场,累计建成各类农村专业市场28个,促进了我县农产品的有效流通。  

二是发展农业标准化和规范化栽培,探索订单农业路子。经过多年的发展,八宝坝龙、底圩鱼塘、坝美八达相继成为八宝米、茶叶、甘蔗“一村一品”的示范村,到2010年,全县“一村一品”示范村已发展到63个、涉及农户17068户,实现户均增收3225元。完成基地化生产76.5万亩,农产品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示范33.8万亩,订单化生产16.8万亩。   

三是积极开展农产品促销和推介活动。先后在中国农业推广网、省州县农业信息网等媒体上发布八宝优质米、茶叶、八角、花生、水果等优质农产品信息,每年组织企业参加各种类型的评审、展销、推荐等活动,到目前,共组织八宝贡米、凯鑫、丰汇、石山农场、九龙山茶厂等企业的“八宝贡米”、“源升”生态茶、“伊兰香”茶、“坝美牌”茶等产品到昆明、上海、北京等地参加各种展销和推介会16批次,参展产品20余种,参展人次120人次,一大批精品农产品在市场上亮相,提高了我县农产品的知名度,促进了农产品的销售。  

四是积极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以“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的组织形式,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实施“订单农业”生产,共创办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48个,资产总额1764万元,入会会员7051人带动了2.8万余户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了产加销、贸工农的有机结合,有效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促进了农民增收,实现了企业和农民的“双赢”。   

五是农业品牌建设力度加大。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带动下,县委、政府以八宝米、底圩茶资源为重点,通过加大宣传力度,组织产品参展外销等措施,全县的农产品品牌建设初见成效,逐步形成以八宝贡、源升、伊兰香等为代表的广南知名品牌。2001年我县被国家农业部授予“中国八宝米之乡”,优质米、茶叶等产品分别被认定为“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及云南省名牌农产品。  

(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速度明显加快,农业产业规模化发展日趋成熟  

据县农经站调查,截止2011年7月,全县共有农用地434.5109万亩,家庭承包经营耕地面积53.6977万亩,流转土地总面积137446.4亩(其中: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面积47116.37亩,占家庭承包经营耕地总面积的8.8%),占农用地总面积的3.1%,其中:转包面积10315亩;出租面积92524.37亩;互换面积7806亩;转让716亩;入股80亩;其他方式26005亩,土地规模经营(50亩以上)的面积36096亩。通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土地转出农户直接获得地租收入,土地转入方直接获得规模经营效益,进而把土地资源适度集中到种植能人、专合组织和企业手中,加快了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为农业产业规模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主要做法和取得的经验  

   (一)加强组织领导,是确保农业产业化建设顺利实施的重要基础  

县委、县人民政府把农业产业化发展摆到重要的位置,成立了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产品加工领导小组,由县政府分管副县长任组长,农科、发改、财政、畜牧、水务、林业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县农科局专门设立产业办,负责农业产业化工作的组织、协调、指导和规划制定等工作。先后出台了《关于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见》,明确了发展目标、工作重点和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并将农业产业化经营列入各级领导目标管理责任书进行考核,有力的推动了全县农业产业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二)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是提高农业整体素质的关键  

我县把建设现代农业作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方向。并把优化外部环境作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保障。近年来,按照中央关于“扶持农业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总体要求,加大了扶持力度。按照大规模、高起点、多形式、强带动的原则,培育和发展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将先进的经营理念、管理方式、物质装备、生产技术等要素引入农业领域,提高了农业的整体素质。2010年末,各级共投入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资金达到3552万元,对龙头企业减免税收186万元。  

(三)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得以健康持续发展的前提  

我县把维护农民利益放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首位。按照不同发展阶段、不同产业、不同产品的特点和要求,积极探索不同的利益联结模式,逐步形成了“公司 +基地+ 农户”,“公司 +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 农户”等多种有效的组织经营模式,通过引导龙头企业采取建立保护价收购、为农户提供市场信息、生产资料和产品销售等形式,使农民与龙头企业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使企业和农户互惠互利。新的利益联结机制在生产中不断得到补充和完善,有力地推动了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  

(四)抓好龙头企业和原料基地建设,是夯实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础  

我县在产业化发展进程中,坚持把促进经营主体协调发展作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点。既抓龙头企业、又抓基地农户和中介组织,发挥各自功能,形成有机整体,促进良性发展。2011年第二季度,全县农业产业化产值达4.81亿元,农产品加工产值达2.26亿元,重点培育农业龙头企业14家,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10家,新引导、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等经济组织3个,全县累计达51个,从事农业产业化专业人员9462人。规模龙头企业销售收入16200万元,增加值4226万元,固定资产总额32900万元,新增投资6260万元,企业从业人数2112人,新建成基地7.21万亩,基地畜牧饲养量4260万头,带动农户3.1万户。  

(五)优化资源配置,是发展我县特色产业的核心  

把遵循市场规律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准则。在产业布局上,主要考虑市场需求,优化资源配置;在企业发展上,鼓励有序竞争,坚持优胜劣汰;在指导方式上,尊重经营主体的选择,不搞强迫命令和一刀切。以市场为导向,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有效地整合了人、财、物等资源,使我县的特色产业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六)强化龙头企业认定和运行监测机制,是进一步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动力  

先后推荐上报并获得州级以上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认定的有4家,其中省级重点龙头企业1家。并对4家州级以上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定期开展运行监测,分析经济运行情况,为企业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和技术支持服务。  

三、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我县的农业产业化工作虽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与先进地区相比,与全县农村经济发展要求相比,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求相比,仍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  

(一)农业龙头企业实力还不强, 辐射带动能力弱  

从龙头企业加工产品来看,多是附加值低的粗加工产品,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精深加工制品少,知名品牌更少。从龙头企业的规模看,大多数农业龙头企业存在资金不足、规模不够大、机制不完善、科技含量低等问题。  

(二)农业基础设施滞后,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弱  

我县自然灾害频繁,雨养农业突出,由于大部分的农田水利设施结构老化及维修管理跟不上等原因,致使一些设施已经不能使用或使用率不高,抗御自然风险能力差,满足不了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逢雨涝灾,遇晴干旱的现象仍十分突出。  

(三)农民组织化程度还不高,利益联结机制有待完善  

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受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影响,组织化水平普遍不高,中介组织建设滞后,服务功能较弱。尤其是在市场营销活动中,大部分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基地和农户之间还停留在以产品买卖关系为基础的较低层次的产销合作上,没有真正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经济利益共同体,企业返利于农户的很少。“订单农业”由于受市场行情变化和企业、农户信用程度的限制,很不规范,产、加、销脱节现象仍然比较突出,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的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有待完善。  

(四)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发展环境有待优化  

体制不完善,政策不配套,部门协调上还不够,融资上困难较大,特别是企业贷款比较困难。由于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导致农业产业发展缓慢,发挥不出应有的效益。  

(五)市场开拓力度还不够,品牌培育滞后  

目前我县只有“八宝贡”米一个品牌获得云南省优质农产品品牌认定,缺乏知名品牌仍然是制约农业产业化经营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三、几点建议  

(一)提高认识,转变农业产业化经营理念  

进一步加大对发展农业产业化重要性、必要性的宣传教育力度,使全县上下充分认识到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有效形式,是提高农民收入,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有效途径。引导广大农民要破除传统观急,克服因循守的思想、改变耕种模式,按照今年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要求,更新发展理念,坚持以工业化的理念谋划农业、以产业化的模式经营农业,以企业化的方式组织农业。按照市场的导向和要求,组织农业的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二)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  

以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安全、生态农业为核心,以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农业产业化为目标,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一是发展特色农业,建立特色农产品基地,使特色农产品实现区域化种植,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基地有规模,产品有品牌和销售有效益,从而拥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二是大力发展高效绿色农业和有机农业,积极开发绿色农产品,实现农业有机化、绿色化和无公害化;三是结合产业发展实际,探索发展观光农业,设施农业,充分开发具有观光旅游价值的农业资源,如特色田园、果园及菜园,将农业生产与现代旅游业紧密结合起来,使农业生产在娱乐和创新上得到更大发展;四是努力提高农产品的档次和质量。  

(三)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科技创新  

科学枝术是第一生产力,要大力鼓励科技创新,提高农业产业化的科植含量:一是要树立科技意识,引进和推广农业高新技术,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和检测检验体系,靠科技提升农产品的质量和效益;二是要搞好优质品种的引进和推广,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的农业产业化发展之路;三是搞好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建设,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需要,挂靠科研院所,在技术、品种、信息等方面为农业和农户搞好服务;四是大力发展农业标准化建设,实施农业名牌战略,要依托一个主导产业,打响一个地方品牌,努力提高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开拓能力。  

(四)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  

要充分尊重农户的市场主体地位,推动农村经营体制创新,促进土地经营权依法自愿、有偿合理流转,大力发展农业规模化经营,发展服务合同型、专业协作型、股份开发型、产销合同型等多种形式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使企业与农户结成经济利益共同体,架起农民与市场之间的桥梁,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共同抵御和规避市场风险,大力培植和扶持龙头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和示范作用。  

(五)优化农业发展环境  

各职能部门要改进对农业的领导方式,要从过去用行政手段抓农业转到用经济手段抓农业,把主要精力由过去的抓生产转到帮助发展、开拓市场、搞活流通上来。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组建多种形式的农业服务组织,为农业生产提供信息、技术、资全等服务,从科技、农机、农资、商贸等力面不断完善农业综合服务功能,进一步搞活农产品流通,建立销售网络,加强农业经纪人队伍建设,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农业经纪人队伍,不断开拓国内外市场。